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权、教会与城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卡诺萨会议上颁布敕令,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1076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也宣布:剥夺亨利四世的国王权力,并将他开除出教。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西欧国家结构极为松散B.早期民族国家的观念形成
C.罗马帝国内部秩序混乱D.西欧王权与教权矛盾凸显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

材料二   乾隆中期,官方记载的全国耕地面积为7.8亿亩,通常认为实有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左右。根据清人估计,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应达到4亩,方能维持温饱以此测算,则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2.5亩。自康熙后期起,粮价、地价直线上涨,涨幅高达数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人口过剩现象也逐步出现,无业流民数量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等

材料三   中西人口发展对比图

注: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材料四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中世纪的欧洲,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领主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当时的军队大多由一群毫无组织的骑士组成,而领主们大多盘踞在城堡中难以攻克,因此虽然冲突不断、死伤众多,但始终没有一个压倒性的势力出现。……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削减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与西欧人口变化主要特点的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4-03-0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13世纪开始,假发的使用在意大利极为普遍,喷香水、贴黑痣、化妆,是当时女性美化自己的方式,并用金丝银线的饰品作为装饰,以便与奢侈的服饰形成鲜明的呼应。在当时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政府甚至出台了相关的规章,规定了男女在服装上不可太过于奢侈。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人文精神主导了社会发展B.经济发展带来消费观念变化
C.国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升D.商业革命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所在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2023-08-18更新 | 242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摸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利变化
2023-06-10更新 | 166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5届陕西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1—13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城出现注释法学派,他们深入研究和传播罗马法,西欧大陆逐渐呈现出罗马法复兴的景象。这一现象(     
A.反映出人文主义在西欧兴起B.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发展完善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B.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
C.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2023-01-18更新 | 1354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纷纷开展对罗马法的研究,推动了世俗法学家的形成。这些法学家通过注释罗马法而效力于王权和市民阶层,削弱以教会和贵族为代表的势力。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世俗法学家对罗马法的注释(     
A.适应了世俗权力的要求B.奠定了资产阶级立法的基础
C.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D.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