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彻底崩溃。继之屯田、营田等国有土地制度也衰落下来。宋代杨万里记述江西吉州一带的屯田:“屯田之为吉水病,三四百年于此矣,十余年来病之中又滋病焉!盖自唐末五代以还,吉水之屯田在一郡为加多,而其租为已重。”据此,屯田租之重,已使屯田的租种者承受不了,以至逃亡而去,屯田为之抛荒。唐代屯田到宋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从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宋徽宗政和元年,吉州知县上疏:“诸路惟江西乃有屯田非边地,其所立租则比税苗特重,所以祖宗时许民间用为永业。如有移变,虽名立价交佃,其实便如典卖己物。”据此,吉州屯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但佃户们则可以将土地的佃种权“移变”买卖,土地实际上成为佃户们的永业田。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摘编自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79363日,雅各宾派颁布法令,将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在10年内付清款项,613日又将10年期限延长为20年,大批贫苦农民取得了土地。雅各宾派还通过按人口均分公社土地的法令来增加农民占地的份额。成千上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小块土地的主人。革命前约有400余万农业主,到1825年已增加到650余万人,小农开始在法国农业人口中占有压倒的优势,“革命巩固了小私有制”“许多普通的农民……都弄到了土地,并且又借此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甚至雇农也参加分配,这样就上升到了私有者阶级的地位”。法国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长期存在,经常站在保皇主义和教权主义的一边,和进步势力作斗争,起了极为消极的作用。

——摘编自金重远《法国大革命和土地问题的解决——兼论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24-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的手段虽然更彻底、更干脆,但革命的成果也可能很快消失,不留下太深的历史痕迹,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7世纪革命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相反,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革命首先在北美洲的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殖民地人民发动反抗斗争并最终赢得了独立。这些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受到美国革命胜利的极大鼓舞,法国人也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虽然大动乱很快颠覆了法兰西共和国,但理性的价值观在法国大革命后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革命从法国又退回到西半球,那里的法国殖民地海地以及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伊比利亚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起初是欧洲,然后是美洲,革命与随之而来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符合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政权获得了民众前所未有的支持,在与那些未能有效构建民族国家的邻邦发生冲突时,常常能够胜出。围绕民族共同体建立国家的理念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发展。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社会改良是晚清社会变革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历史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改良,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也难免发生激烈的争斗、对抗、动乱,甚或流血冲突,付出进步的代价。由于社会改良是在旧的权力体制内,用新的价值取向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进行结构性的功能改造、更新,相较而言,它比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更注重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缘关系,更需要谋略和策划,更为困难,因而也更少有成功的先例,晚清尤其如此。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社会改良的类型,并阐述对“革命与改良”问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法国早期作为一个殖民强国身份的记忆。尽管拿破仑的失败损害了法国的扩张主义政治,但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许多自由主义者转而相信法国应当在世界大国占据恰当的位置。“文明使命论”为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事业蒙上一层道德想象和理论基础。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言:“我们来到这片古老的罗马土地,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灌输野蛮,而是为了给整个民族灌输文明;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带回非洲,而是为了把欧洲带到那里”。

——摘编自刘文明《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将非洲人从“贵族暴政”中解放出来,奴隶的废除成为第三共和国在西非重新进行殖民扩展的重要理由。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打上“文明使命”的新愿景。欧洲的殖民统治也借此加以合法化。随着殖民教育事业和精英主义政策的开展,法国在西非和北非的殖民统治逐步稳定下来。20世纪,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法国的殖民体系,迫使殖民者调整殖民宗主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新的殖民形式。

——摘编自张玉友等《法国“文明使命”的话语霸权及其历史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文明使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宣扬“文明使命论”带来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王室从十七世纪就将王室绘画与雕塑学院等文化机构设立在卢浮宫,在此举办各类画展、沙龙,展示王室收藏的艺术品。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新的国家格言,卢浮宫内的艺术珍宝由王室私藏变为了国家财产,参观这些珍宝也就成为了任何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当时主导卢浮宫改造工程的内政部长指出:“它应该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803年,卢浮宫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随后,法国军队将包括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画作和雕塑在内的艺术珍品源源不断带回卢浮宫,深受爱国精神感染的巴黎民众纷纷上街围观,欢呼喝彩。艺术家也为此辩护:“只有自由的人民才有资格来保管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不过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多数掠夺而来的艺术品被迫物归原主,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单一的地方能够集中如此多的艺术珍品。但它将国立博物馆作为国家文明象征的传统,也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等一再复现。

——摘编自刘周岩《美术馆的起源:大众、艺术与国家》

(1)据材料,概括卢浮宫在大革命前后基本职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浮宫在近代法国所彰显的社会价值。
2024-05-01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美洲的殖民者们开始用民主、平等、自由的语言反对英国统治,这种语言很快使黑人的反抗运动有了新的口号和追求目标。17771月,一群黑奴向马萨诸塞议会提交的请愿书效仿《独立宣言》,声称:“你们的请愿者们认为,他们与其他人一样享有万物之父平等地赋予所有人类的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做法使黑人反抗运动从18世纪末起获得白人废奴主义者越来越多的支持,对黑人反抗运动朝着民权运动的方向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早反对奴隶制的白人是一小批宗教人士,他们从基督教人道主义的立场抨击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罪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贵格教会向教内的奴隶主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要么解放自己的奴隶,要么被驱逐出教。

——摘编自金海《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

材料二   自公元186311日起,任何一州内指定地区要是仍蓄有奴隶,当地人们将视为反叛合众国政府。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该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军当局,承认并维护上述人员之自由。对于此种人或其中任何一人为争取自由而作努力,不采取任何压制行动……根据上述目的及我有之权力,我正式命令并宣布,在上述指明的各州及州内地区,所有被蓄为奴隶的人,从现在起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其陆海军当局,承认及维护上述人员之自由。我真诚地认为,这是一个正义的行动,此行动由于军事之必须,为宪法所认可。我要求人类判断此行动时予以谅解,请求全能上帝慈悲赐福。

——摘编自[]亚伯拉罕·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废奴运动产生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废奴运动与英属北美殖民地废奴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美国废奴运动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序良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在16世纪英国都铎政府颁布的服饰法的序言中,处处充满王国政府对“失序”的忧虑:“一是担忧个人穿着以下僭上,致使阶级尊卑不分;一是忧虑人民不顾财力追求奢华,而使家庭破产或有强取豪夺之事。”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下院宣读了大量关于个人行为的法案,涉及服饰、酗酒、咒骂、私生子、不去教堂礼拜和亵渎安息日等内容,其中有部分法案获得议会通过而成为法律。此外,亨利八世曾5次颁布与服饰相关的敕令,玛丽女王颁布过1次,而伊丽莎白女王则颁布了12次。通过世俗法庭与教会法庭规训个人行为的做法,得到了国王和治安法官、教师和教士、雇主们的支持和理解。伊丽莎白时期,清教徒要求严守安息日,猛烈抨击民众习以为常的娱乐活动和查禁周末狂欢活动。

——摘编自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风习与道德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风习与道德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风习与道德改革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设计自己的政府制度时,将民主理念放在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序章中,特别提出人民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人民的权利是“不言可喻”的。美国宪法中,除了正文确定了许多人民应有的权利以外,又特别加了一些附加条款,以确实保障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及不自证其罪的权利等。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配,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政治上的重要课题,至今依然如此。美国人民投票权的逐渐扩大也不是一蹴而成的。例如,妇女长久没有投票权;未取得合法的选举权;也没有独立的财产权。1848年,美国妇女开始争取妇女权利,尤其是参政权。

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努力,妇女参政权才完全落实。非洲人种(黑奴的子孙)为了争取应有的参政权和其他权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民权运动,才取得应有的民权。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批判》

材料二   《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主权在民”,宣称:“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迁徙、宗教等。人民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其中有关居住迁徙之自由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社会政治对人民迁徙自由的限制。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部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之处,并评价《临时约法》中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
2024-04-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固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事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滴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初步实现了哪些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给6岁以上的公民分口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授田者必须负担租庸调;第三,改革官制,各级官员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立省、郡、乡等。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图1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百年纪念

(该条约是1858年双方缔结的一项贸易协定,自1859年7月4日生效)


图2   圭亚那发行的纪念明治维新的邮票,呈现日本开通铁路的场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4-03-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