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材料       中世纪的学校是培养修士和神父的地方,各种年龄的年青人和一位教师坐在一起,能学多少学多少。1516世纪,欧洲学校教育开始按年龄和程度分班,每班有各自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拉丁文仍是主课,又增加了希腊文、历史和道德哲学。学习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是为了能够阅读抒情诗、演说、信札、历史以及哲学论文等古代著作,而这些著作为每一代受教育的精英提供实用的教训,他们或成为未来的大臣、外交官,甚至成为统治者本人。经过改革的教会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会阅读并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经文。此时几乎欧洲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在许多捐赠奖学金的推动下,英国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法国的专科学校在城市中纷纷建立。一些私立学校成为向工匠和商人传授必要技能的地方。有的学校为穷孩子保留了房间,并向他们提供简单的就业机会,以解决学费问题……牛津大学学生中约半数是“平民”。其中一些人获得了国王授予的不能继承的贵族头衔,从而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美)帕尔默《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等


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进步与近代教育发展的角度,对材料加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10-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04更新 | 18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美近代以来的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高潮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归纳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必须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根据材料结合16—19世纪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解放的关系”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美近代以来的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1687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高潮
18世纪80年代瓦特成功改进蒸汽机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出现新古典主义美术
1815年以后欧洲出现浪漫主义美术
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
183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
1859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归纳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必须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1-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大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表中所列重要史实,提取至少两条相关信息,归纳一种历史进步潮流,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概述与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潮流,对历史潮流的论证准确和评价精炼
2020-01-07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中学2019年高三11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提出的疑问,在学界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茶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成就
《尚书》中有日食记录;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流星雨;
《淮南子》中记载了太阳黑子;
《春秋》中有哈雷彗星的记录;
《汉书》中有新星的记录;
僧一行测量了子午线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新天文学正确性;
布鲁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以来西方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显著差异。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不但专考“四书五经”,而且按刻板的模式作文选官——“八股取士”。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当科学技术处于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其影响尚不明显,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可能在技术方面做出领先于西方的贡献。但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3)根据材料三,说明阻碍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材料四:文艺复兴基督教神学自然科学启蒙运动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四中的四个关键词,就“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一话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哲学家们的反思,带有浓重的学究气,既不像达·芬奇那样的花团锦簇、色彩瑰丽,也不像马丁·路德和他的同伴们那样迅猛、激烈、沸沸扬扬。这是一个沉思的世纪,也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曲折但顽强地表现出来,一点一点地在摆脱旧的精神枷锁。任何思维的运动只有笼统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必是以前的思想活动积累推进而成的。17世纪的哲人们的确起了为新时期报晓的作用。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文明的政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开始的欧洲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并指出17世纪哲人们的“报晓”的含义。
(2)以“近代美国文明”为例,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人们可以轻松地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找到欧洲,并标注出其边界。但是要找到西方的具体方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地理上讲,它不是一块边界分明的地区,而是一片在历史变迁中边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群岛,以及一种在政治上以类似方式建构的国家形态。长期以来,西方仅仅是指一种自然方位:日落之处;还有一层衍生意义,即尽头和往生世界。事实上,相较于“欧洲”,“西方”的概念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色彩,争议也更大。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也是这种情况。西方的拥趸——把西方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会被扣上傲慢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者、新帝国主义者,甚至是种族主义者的帽子。反过来,西方的批评者,则容易被贴上对人类最崇高理想的背叛者和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之类的标签。历史表明,“西方”的概念是必要的。第一,当欧洲人越过欧洲半岛的边界并远离他们的大陆而去的时候,“欧洲”的概念已然不够,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或者需要表述得更加准确,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方”。第二,西方需要它的对立面,它因与其它的概念有所区别才得以存在。用莱因哈特·柯塞勒克的话说,“西方”是一个不对称的概念。说它不对称,是因为在此概念的内核中嵌入了一种对自身优越的想象。非西方的,始终被视为低劣的。因此,“西方”是一个充满傲慢的概念。第三,我们所讨论的现代西方概念,如果撇开第一点中的“外欧洲”维度,那么它在空间上的范围要比欧洲更小。西方的概念始终能在欧洲境内划出一道分界线。这道分界线的前身,就是以前天主教与东正教在宗教上的分野。对于19世纪欧洲的自由派和民主派人士来说,“自由西方”的对立面在欧洲大陆内部的专制,即沙俄帝国。因而在20世纪初通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将这一对立面的建构重新激活,也就并不困难了。而对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而言,它的首要对手是国际法西斯主义,次要对手是1945年之后的苏联共产主义。它在当下的对手则相对比较模糊:“伊斯兰恐怖主义”这个关键词有时可以概括,但也不尽然。

——摘编自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何谓西方?——一个富有争议概念的多义性》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3-24高三下·甘肃·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科书中的文明史

目录(节选)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3   中古时期的欧洲
4   中古时期的亚洲
5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6   全球航路的开辟
7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8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9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概括指出材料中所示教科书目录的设计者力图告诉我们的信息。
2024-03-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