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日本和中国都选择了变法图强,在清末立宪改革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从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开始拉开序幕,1906年五大臣考察日本宪政此时日本已经跃然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被誉为“宪法之父”的伊藤淖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宪法的原则。考察大臣们归国后对立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反复阐述,各阶层人士也纷纷发表言论,强调日本立宪成功的意义以及模仿的必要性。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饮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摘编自柴松霞《〈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成效分祈》

材料二   任何国家的政治转型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1718世纪,法国屡次在海外争夺中败给英国,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解决良策。不少法国革命领导人都游历过英国和美国,甚至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前,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这虽然增强了政府职能,但也隐藏许多危机。政府大兴土木,路易十六为了搜刮钱财重新召开了关闭很久的三级会议,这不仅得罪了第三等级,连特权阶级也得罪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治转型经历了专制君主制、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帝制、君主制、总统共和制、帝制以及议会共和制的漫长过程。

——摘编自卓健君《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政治变革的认识。
2023-05-28更新 | 23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于1832年议会改革后,主要标志是1841年皮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上台组阁。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首相组织内阁,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所有阁员均须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阁所有成员维护内阁的“集体形象”,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否则不利于贯彻实行政府的政策;阁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的失败意味着整个执政党的失败,所有阁员必须同首相一道辞职,回为普通国会议员。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内阁不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阁加强了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控制,凸显了英国行政和司法交叉混合的特征。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材料二:美国内阁是是总统领导下的部长会议名称。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任职期间常召开高级官员会议,这种会议被称为内阁,后来形成惯例。内阁成员由总统决定,通常各部部长都是内阁成员,如国务院、财政部、国防部、内政部等。这些人照例都是其党的顾问班子里的高级人士,在某种特殊意义上是总统个人的顾问班子。内阁不是集体决策机构,内阁成员分别对总统负责。如内阁成员不同意总统的政策,可自动辞职或由总统解除其职务。内阁成员不能担任国会议员,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每个成员都有权力和影响,但内阁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却毫无权力可言。

——摘编自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如何体现民主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内阁与美国内阁的异同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政治现代化,美国政治现代化由此起步。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后来,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将其作为联邦宪法的补充条款。联邦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构造了美国现代化的政治框架。

——摘编自吴海晶《美国政治现代化若干问题探析》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与英、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 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2023-02-02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利克里时期,形成公民大会为核心决策机构、500人会议以及陪审法庭等一整套的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政治家们直接面向群众进行演讲,说服他们,或向他们让步,以此来获取支持。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材料二   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信奉的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在北美独立战争发生之后,随着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权威的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每州两名,任期六年;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并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美国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填充和构建。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民主与美国现代民主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美国现代民主对雅典古代民主借鉴并改造的具体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鸣教授在《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一书中,对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讲,制度总是不宜多变的,制度总是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的。

但是制度又必须是发展变化着的,这不仅是因为制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使然,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与人的需要。当然制度创新并不能盲目地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是以——些要求为前提的。首先,制度创新必须要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同样,制度创新也不例外。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审视各种制度,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更新;其次,必须要有创造性:创造性表现在制度创新上,不仅要求赋予新制度以新规定、新要素、新组合,还要求追求一种高效化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制度创新的目的所在,只有满足这两点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吴珙《制度现代化视域下的制度创新一基于亨廷顿的制度化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的制度创新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上每一部宪法都包含两个维度:它首先是一部关于如何经营国家的指南;其次是一份契约,以其制订之时为参考,调节各方的相互竞争关系。指南和契约是两件事,前者呼应了机器的逻辑,而后者则跟叙事密切相关。有些国家的宪法更偏向前者,另一些更偏向后者。但是很多基于契约理念的宪法逐渐被淘汰,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不再适用。而美国宪法则是另一个极端,它基本上纯粹是一部关于政府如何运转的指南,其中充满了与当时的特定条件和具体问题相关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跟奴隶相关的内容。不过,这部宪法的基调体现了一些抽象的、普适的原则,并且设计了根据条件变化进行修正补充的机制,即宪法修正案机制。

—摘编自塔米姆·安萨利《人类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宪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制度生成基础的不同,我们把现行民主制度国家分成以下两种类型(如表)。

类型简述
内生型民主是一个国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各方面的国家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有能力适应日益变迁的政治环境,政局较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较健康
外生型民主不论是主动移植还是被动接受,它的产生受外来因素(主要是西方)的影响都很大。从现实来看,这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效果不甚理想,不是政局不稳,社会发展失衡,就是经济发展不足

——摘编自刘琢《两种民主模式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中外历史知识,选择一个典型国家或政权,就其“民主模式”进行阐释。(要求:选取的国家或政权与材料信息须有关联,“阐释”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2022-08-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他们并不是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催化剂。传教士只是代表西学的一缕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却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鼾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把中国从它的睡梦中推醒,需要做出远比耶稣会士所能做出的更夸张、更猛烈的举动。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0年的美国大选中,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落选,为了今后联邦党的政治发展和影响,趁着共和党人杰斐逊未就任和新国会未开始正式运作,联邦党人提名数位联邦党人来就任法官一职。而由于时间仓促和交通不便,在新总统上任之后,仍有马伯里等人的法官的委任状未能发出。继任的国务卿麦迪逊在总统的默许下拒发这些任命状,于是马伯里等人在1802年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最高法院依据有关的法律条文要求麦迪逊将扣留的委任状发出。麦迪逊写了一份书面辩护送交最高法院,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只是一个涉及党派权力斗争的政治问题,与法律无关,与最高法院无涉。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在他的判决书中体现出充分的政治智慧。马歇尔将整个案件的争议分解为了逻辑上层层递进的三个核心问题并分别予以解释,如表。

案件的争议马歇尔对争议的法律解释
马伯里是否具有得到他所要求委任状的权利?马伯里完全有担任联邦法官的权利。因为委任状已经由总统签署,并且由国务卿加盖了合众国国印,即马伯里已经被任命了,而且此项任命不可撤销。所以,拒绝发给他委任状,就是侵犯了他的合法权利。
如果他有权利,并且这项权利受到侵.犯,国家的法律是.否应为他提供救济?每一个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都有权要求法律的保护。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提供这种保护。马伯里的合法权利被侵害无疑是可以获得法律救济的。
如果法律确实应该为他提供救济,是否应由本法院下达强制执行令?马伯里之所以将此案向最高法院起诉是依据国会17899月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在这个条例中,又规定了最高法院的初审权包括对联邦官员发出强制令。《1789年司法条例》的规定实际.上是扩大了宪法所规定的最高法院的管辖权限。如果最高法院按照《1789年司法条例》的规定来判决,也就等于承认了国会可以任意扩大宪法所规定的权限。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1789年司法条例》对最高法院初审管辖权的规定是无效的,必须被撤销。

美国最高法院借此次的裁决,不仅巧妙地避开了与行政部门的正面交锋,而且以对宪法的解释权和对法律的审查权确立了司法部门在三权分立体系中的位置,真正地成为了与立法、行政部门相互制衡和发展的机构。

——摘编自师喆《另一种视角下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概括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中体现的政治理念。
(2)有学者谈及“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认为,“如果说华盛顿创建了美国,那么马歇尔就确立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材料谈谈该观点的合理性。
(3)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你能看到美国政党政治存什么弊端?并作出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