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从1820年起已呈现下降趋势;1830年进口棉花价值14亿英镑,1840年仅445亿英镑,而随着英国对出口机器禁令的解除和允许技工出国(1824年)、取消机器出口税(1843年),加上19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兴起了铁路热,英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变成机器、军火与铁路设备,这些产品的内需和出口带动了机械、冶金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北美新英格兰、法国北部等地的机器纺织业从19世纪30年代已经兴起,并以廉价劳动力同英国纺织品竞争。上述国内外市场条件的变化必然使资本从棉纺织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高、外国尚无力与英国竞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机械、冶金、造船)流动。资料显示,1830年前,英国私人投资集中在棉、毛纺织工业和运河、道路建筑;1830年以后对运河投资显著减少,而对铁路和海外投资增加。

——摘编自张跃发《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材料三   中国已经完成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变,步入了服务型经济社会。从产业政策演变可以看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任务逐渐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手段逐渐由政府管控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阶段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惠宁、刘鑫鑫《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演进、政策调整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织机仍占绝对优势。到了 19世纪中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动力织机增至22.5台,其中蒸汽动力超过了水力。手工织机则减少至6万台。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1872年,官方展开了一项调查,采访者询问了约254万人,其中约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经营形成垄断组织,这在19世纪末已经很普遍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它们固定产品价格、限制商品生产,并划分销售市场,由此获得丰厚回报。它们往往可以提供比较持续的和有保障的就业,但有些垄断组织更为贪婪,贫穷和饥饿还是困扰着劳动者。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际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有关,反过来,它又促使欧美一些其他国家也先后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英国的传统羊毛手工工场受到旧的传统、老的行会行规等限制,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相较之下,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更适合率先采用机器生产。英国90%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而汽船、净棉机等美国的发明也很快被引进来。随着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得到确立,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也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常在饥寒交迫中忍受煎熬的人民开始看到了苦难尽头的曙光。但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交织,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日益分裂、贫富悬殊、物欲横流等问题出现,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一切都黯然失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运动一直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力军,随着大工业的起步,直到宪章运动后期,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1811年,英国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工人斗争起源于经济目的,他们的破坏行为不受任何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完全是对机器大生产的下意识反抗,且是一种分散的个人行为。1832年议会改革后,各工业团体成立“全国各行业总工会”,成为与国家议会并存的“产业议院”,之后英国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发动——宪章运动开始了。宪章运动中人民宪章六原则——男性普选、平均选区等,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色彩不言自明。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政党建立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等崭新思想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工人运动展现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郭春生《试论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二上·广东东莞·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42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6 . 玻璃的发展不但影响了欧洲的建筑风格,也是欧洲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艺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工艺家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精致的、奇特的玻璃造型,这种带着神秘和贵族气息的玻璃器具在玻璃工艺界独占鳌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玻璃艺术运动工作室兴起,才宣告结束……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到了20世纪,建筑物内部钢铁框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筑更高,玻璃使用面积更大,超现实主义者关于透明建筑的梦想变成现实。

——摘编自[美]大卫·怀特豪斯《玻璃艺术简史》

材料二   图为15世纪的一个僧侣,在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下抄写手稿。修道院是工业革命的精神策源地,特别是机械时钟和玻璃的使用,为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两项技术在几个世纪后的演进,则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欧洲人用玻璃制造出了眼镜、试管、温度计、蒸馏烧瓶等对工业和科学有重要影响的物品,透明的玻璃还装饰了西方人的室内文明,改变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摘编自[英]萨利·杜根、戴维·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近代玻璃制造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玻璃制造业对欧洲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250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城市,以货币为中介的物品交换占据主导,获取货币便成了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地主贵族们也开始经营商品化葡萄园等。在纺织业发达的城市,编客们负责分发羊毛收集毛纱,并按件付给女工工资。职业技术学校、市民学校和城市大学逐渐构成了有较大独立性的世俗教育机构。强调自由的城市不再制定等级制度,而是强调财富的社会划分,并在名义上给予市民获得财富的均等机会。中等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城市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家族,其方式也转为选举或抽签,甚至通过建立多人市政会的方式以推动城市治理。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对近代文明因素的孕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各地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前发生在城市的许多瘟疫等疾病得到控制,并且城市生活得到改善,如城市可以供应洁净的水,排水系统和垃圾系统得到了改善。农业革命的深入,使城市的粮食供应得到了保证。同时,在城市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大工厂,并且之前的圈地运动从农村里面解放出很多的劳动力,这都促使大量无法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张玉芳《浅谈工业革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城市所孕育的近代化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期间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英国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迫切需求,要求英国进一步扩大殖民地。加之英国丧失了美国这一重要殖民地,在短期内对外出口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因而英国人开始在太平洋进行系统的探险活动,以期找到未知的南方大陆,使之成为英国的原料仓库和工业品销售市场。1770年,库克船长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使命,他在悉尼附近登陆,并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澳大利亚南纬38度以北的东海岸地区为英国领土,命名为新南威尔士。18世纪初到19世纪前半期,英国与其老对手法国竭尽全力在海上和陆上开战,虽然英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英国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失败。不甘心失败的法国也把目光瞄向南方大陆,在亚洲经营几个世纪的荷兰也一直在扩展亚洲的势力范围。18世纪末,英国人口增长迅速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再加上澳大利亚具有有力的战略位置,能够为英国向亚太地区扩张提供战略保障。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使得英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英国发展方向由西方向东方转移,此时大量人口移民到澳大利亚。因英国移民的到来,在澳大利亚所发生的几乎是在北美的重演。英国人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将这片土地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摘编自仲凌维《英国海外移民的早期状况研究

——以英国向北美和澳大利亚长期移民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推动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 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世纪的进步为庆祝建市100周年,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历史上的第二届世博会(1893年曾举办第一届),并首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行政管理大楼是博览会的指导机关,该建筑呈“E”字型,用铝材料锻造两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代表“科学”和“工业”威严地守卫行政大楼的入口。其余建筑物均规划了电梯、公用电话亭等芝加哥城市最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展馆内展出了“模范房屋”和“明日之家”“模范房屋”使用经久耐用的装修材料,节能电器设备,给人安静、舒适、自然;“明日之家”使用新型装修材料,让人真切感受科技工业的前景。本届世博会还举办了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讲座,理事会邀请救济家庭免费参观世博会,此外还树立了一个吉恩(一个说法语的黑人,被认为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的人)的复制房屋。

世博会组委会在扩大世博会建设规模上下足了功夫,招聘了5200名招待员,2.2万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举办世博会而被雇佣,给城市带来了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

——摘编自潘海林《“一个世纪的进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主体表达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怎样彰显“一个世纪的进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美国筹办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动因。
2024-04-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开放性

18世纪一些贵族家庭中的非长子因继承问题,拌落到中间阶层,但更多的出身贫寒的人则上升为中间阶层。以下为部分示例

人物事迹摘要

斯塔布斯
由最初的学徒成为具有良好工艺知识的镗刀医,由于他同时还是个小 旅店主,他设法把部分利润积储起来用作最初的资本,进入钢铁行业中,开 设工厂。

阿克莱特
1732年出生子一个贫穷家庭,的年就开位当理发学使,接受了严格的 手艺训练,从事理发业。1760年他取得了纺抄机发明专利证书,1771年同 别人合伙在话丁汉开设了第一家工肠,随后在德比附近的克尔姆幅德开设 纱厂。到1779年,这家厂已有129个纱似,雇用了300个工人。1780年他在曼彻断种的纱厂雇用了600多名工人。

书奇伍德
出生在当时并不富裕的瓷器小城镇伯斯勒姆。当14岁时正式拜长兄
为师,1752年,在斯托克平了两年陶工。1759年,他从15英镑的年租金从 堂见那儿租来一间茅屋、两座窑,还有厂房,又花了26英镑租了一 个制陶特盘,以年薪22英镑请了一正堂弟作为雇工。1766年,韦奇伍德斥
资3000英镑在伯斯勒姆的运河边上的地300英亩,动工兴建厂房。

——插编自舒小购(18世纪是国社会流动分析》

(1)概括表格中的三位英国人上升为中间阶层的共同历程。
(2)结合18世纪的历史背景,从其他职业的角度,补充两条这一时期上升为中间阶层的途径,并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