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到1921年3月底,印度有87人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称号。10-11月,联合省、孟加拉和孟买有94名穆斯林警察辞职。不辞职的人受到舆论压力,处境困难。这反映出(     
A.华夫脱党的影响力日益增长B.印度摆脱了英国的影响
C.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得到响应D.苏加诺的领袖地位确立
2022-08-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兴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列宁总结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两大集团为了瓜分世界为了分赃、为了掠夺和扼杀弱小民族而进行的战争。”这一认识(     
A.揭示了战争的非正义性B.主要表达对弱小国家的同情
C.否定塞尔维亚的正义性D.否定了弱小国家对战争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会国纷纷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决定对苏维埃政权进行经济封锁,并决定建立由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等国家组成的“防疫地带”,批准了反苏武装干涉计划。由此可见,凡尔赛体系(       
A.意识形态色彩鲜明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酿成新的世界大战D.团结了资本主义国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27年7月,桑地诺在发表的宣言中写道:“查莫罗及其继承人迪亚斯想在美国侵略者刺刀的帮助下统治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不!决不可能!……我将发动并参加这场战斗,以战斗呼声来回答阴险的侵略者和出卖祖国的罪犯们。”桑地诺发动的“这场战斗”(     
A.采取了非暴力手段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C.实现了最初的目标D.以反帝反独裁为任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奥匈帝国弗朗西斯·费迪南大公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据此可推断,当时
A.集团对抗助推了一战的爆发B.欧洲各国关注世界和平发展
C.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悬殊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激化
6 . 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国家要“对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B.苏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
C.列宁对资本主义道路的否定D.苏俄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最终,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列强之前的矛盾,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欧战爆发。此时,欧洲各国人民情绪高涨,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国家展现实力的一次机会,前线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会为自己民族赢得一个更光辉的未来,当然,没人认为战争会影响自身,40年的和平麻痹了所有人。德国人认为战争会在圣诞节前结束,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也这样认为,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国家会在几个月内取得胜利。……“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支配世界革命的记忆,已不复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渗透它的文化,已不再是1914年前所了解的那种资产阶级文化。当时完全掌握世界经济、思想和军事主力的大陆,如今已不再是世界经济、思想和军事的主力,不管是一般的历史或特殊的资本主义历史,都不曾在1914年告终,不过世界的极大部分,都已经通过革命进入一个基本上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势。”自1914年以后,世界果真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根据材料,分析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战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苏俄(联)在1913年至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曲线。据此可以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B.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C.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恢复发展国民经济D.斯大林模式发挥出计划经济的强大优势
9 . 当时许多苏俄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下列哪一项政策说明列宁等人“向私人买卖的原则让了步”
A.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行余粮收集制
C.以租让制形式引入外国资本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10 . “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D.“苏联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