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所占的全世界制造业份额从1800年的33.3%下滑到1830年的29.8%,再下滑到1860年的19.7%;而英国则从1800年的4.3%激增至1830年的9.5%,并于1860年以19.9%的份额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鸦片战争:全球GDP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外国在华工业和银行投资增长很快。据统计,1936年关内有外国工厂800家,其中大部分是在二三十年代设立的。1914年至1930年,英国在中国的资本增加近60%,美国增加2倍,日本增加4倍半。

——《中国近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制造业在世界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并最终被英国超过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的原因。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2-12-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3 . 据统计,苏联养殖牛的数量在1928年为6010万头,到1932年减少至3830万头。粮食总产量1928年为7332万吨,到1932年下降到6987万吨。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苏联(     
A.农民生活水平大幅降低B.“一五”计划的成效极低
C.农业集体化产生消极后果D.农业发展遭到工业化挤压
2022-08-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大体形成和正在形成三种典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模式特点不足
弱政府职能模式自由放任忽视和放任了“市场失灵”。将政府活动限制于主持社会正义和建设管理某些公共设施的狭小范围内
强政府职能模式国家干预无法控制和解决“政府失灵”。正如市场本身有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一样,政府有缺陷且也会导致“政府失灵”
中政府职能模式第三条   道路(“中间路线”)政府对市场干预的适度性没有明确可行的规定,难以把握政府干预的“度”

——摘编自王春香《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模式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中的“政府职能模式”蕴含着诸多启示,请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8-1932年,苏联推行“一五”计划,国民收入用于积累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0%左右,其中农业部门提供的资金比例则高出平均值,甚至出现农民收入的一半都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式流入到工业部门中,而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率则为15%。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政府主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国民为现代化付出巨大牺牲
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D.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2022-06-27更新 | 552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7 . 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布尔什维克掌握技术成为专家。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国民的素养B.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C.助推工业化实施D.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8 . 列宁认识到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正确处理同广大农民的关系,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把他们吸引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与他们建立巩固的联盟,如果采用暴力剥夺,就会葬送全部事业。这一认识促使俄国
A.逐步建立小农土地私有制B.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D.拉开了农业集体化的序幕
9 . 1921年3月,苏共(布)颁布法令,规定粮食税的税额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贫困户可以减免,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减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B.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10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A.直接B.逐步C.三大改造D.迅速
2022-05-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