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二月革命后,列宁认为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同一类型的政权,并依据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机构”的论断,提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应当看成起义的机关,革命政权机关”。列宁的主张            
A.表明革命起义的机关已经成立B.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是对马克思暴力学说的机械复制D.体现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考
2022-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会国纷纷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决定对苏维埃政权进行经济封锁,并决定建立由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等国家组成的“防疫地带”,批准了反苏武装干涉计划。由此可见,凡尔赛体系(       
A.意识形态色彩鲜明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酿成新的世界大战D.团结了资本主义国家
3 .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A.商品经济繁荣B.工农业协调发展C.国际地位提高D.工业化成就突出
4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奥匈帝国弗朗西斯·费迪南大公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据此可推断,当时
A.集团对抗助推了一战的爆发B.欧洲各国关注世界和平发展
C.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悬殊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激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6 . 1922年2月28日,英国发表宣言,单方面宣布埃及“独立”,取消保护制,但仍保留四项权力:英国负责埃及的国防;控制交通线;保护英国人的权益;继续统治苏丹。同年3月15日,英国任命苏丹福阿德为埃及国王。这说明
A.埃及独立运动取得成功B.英国调整统治埃及的方式
C.英埃两国矛盾得到化解D.埃及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恩格斯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材料二   1921年以后,晚年的列宁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已有的实践表明:我们用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已经失败,这需要重新思考过渡的方式。为此,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有政治上的过渡,还有经济上的过渡。在农村采取迂回过渡的方式就是“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列宁认为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暂时还不能将小农经济消灭,需要借助农民感到简单且容易接受的合作社来进行过渡,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合作化的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保障。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而要实现完全合作化就需要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列宁晚年也十分重视农村政权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政权,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蒋永穆、祝林林《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从城市走向农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仍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极其屈辱的和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退出了战争。但是,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的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开采量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该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苏俄国内的不满情绪,也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

——摘编自刘换《布列斯特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9 . 从印度教徒到穆斯林,从英印殖民地到土邦王公,在战争之初均团结一致支持英国。战后不久,许多印度人就认识到,“1914年前的一种莫明荣耀感,现在看起来多少是一种羞辱”。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A.激发了民族主义意识B.导致着印度走向分裂
C.中断了全球化的进程D.宣告了西方文明破产
10 .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描写年轻男女爱情故事的同时嘲讽“荣誉”“英勇”“光荣”的无聊。1929年,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表明
A.冷战形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蕴含严重的危机
C.欧洲民众参战热情不断高涨D.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