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二战结束前后,“中立”作为同盟对立面出现在美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并向其作出秘密安全保证。美国此举(     
A.意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势力B.推动了联合国的健康发展
C.为实现欧洲联合奠定基础D.导致了国际格局急剧变化
2024-03-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承担起“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历史责任,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如有以宣传革命理论为宗旨的上海大学;有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另外,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宣传倡导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动员,使其“成为有觉悟的为中国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战士”。

——摘编自卢红、赵越《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演进、特征与展望》

材料二   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阶段

时期代表性事件
孕育萌芽期
1942~1956年)
1942年制定军队特别培训计划一外语计划,几乎囊括战争涉及到的语言。1947年通过《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
探索建构时期
1957-1991年)
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以提升国家安全在教育中的地位;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标志着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体制建立。
调整发展期
1991年至今)
'9.11”事件发生后,将非传统安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体系。2006年调整外语计划,不再单独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而是制定更完善的语言安全政策,以让全世界听到美国声音。2010年启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对国民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摘编自谢美丽、王锋《联动与协同: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军事安全教育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1955年《人民日报》发文提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大办民兵师”活动,全民备战教育空前高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网络信息、能源等领域的新型安全问题不断衍生。为此,198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概念,国家安全问题随之进入到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领域;1993年,《国家安全法》出台,规定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摘编自李志强《刍议国家安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爆炸和核泄漏事故,戈尔巴乔夫指出:“要使舆论转向我们缩减军备的各项步骤,这种情况也正说明,在和平的环境下不能容忍发生核战争。”第二天苏联官方声明也把注意力放在了苏联缩减核武器的倡议上。上述举措表明(     
A.苏联实行战略收缩B.核事故处理及时得当
C.苏联改革举步维艰D.多极化趋势逐步增强
2023-10-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更多旗帜”计划,这是美国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局势而采取的外交政策, 想以此来获得国际社会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支持。但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对该计划态度冷淡。据此 可知(     
A.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B.美国反战运动普遍爆发
C.欧共体促使欧洲走向联合D.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已显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为美国漫画家Herblock创作的题为《让我们为这东西加把锁》的漫画,1962年11月发表于华盛顿邮报,图片下方的“NUCLEARWAR”意为“核战争”。该漫画反映出(     
A.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
B.美苏处理核威胁走向理性
C.追求国际和平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D.核威胁改变了大国博弈的关系实质
2023-05-05更新 | 419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6 .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明确指示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而1948年,白宫命令麦克阿瑟要求“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源于(     
A.争夺世界经济霸权B.实施美国的遏制战略
C.塑造友善国际形象D.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
7 . 1954年,美国的多本杂志上宣传“在西欧,红色石油的滚滚洪流有淹没我们的自由精神的危险”,“自由世界的未来,系于中东的富饶油田”,并提出要将中东国家变成“西方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管道上的卫士。”美国此举旨在
A.加强控制西欧B.宣扬自由主义
C.控制中东国家D.开展石油冷战
2023-04-06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势”或“落后得益”。俄国托洛斯基称其为“历史落伍者的特权”,“虽然落后国家被迫跟随着发达国家,但前者并不按照相同的秩序去做事,……容许甚至迫使自己采纳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已经完成的发展式样,使发展不必重复发达国家的全部过程,而是以跳跃的方式直接指向最先进的领域。”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并非所有的“后发”国家都能够很好地把握后发优势,顺利地实现跨越发展的,即使有的国家实现了经济跳跃,离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有相当长距离。

——摘编自程洪《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围绕现代化发展中的“领先”与“滞后”的关系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述完整)
2023-03-2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70年共和党人尼克松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1980年民主党人卡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一变化说明(     
A.政党政治影响外交政策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C.两极格局的根本性变化D.国力消长影响对外政策
2023-03-2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1031日通过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里,我想从500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国际关系演变的纵向脉络,以及世界与中国关系的互动与变化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填写完成下表中“世界大变局”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重大影响
1500—1900A组:①原本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国实力均衡为代表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B组:三十年战争及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及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原则,以及与此相伴相生的以欧洲大国任意安排欧洲其他小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形成的西方大国的“势力均衡”原则和“欧洲协调”机制,以及进一步强化的欧洲资本主义大国任意安排、征服、占领和殖民世界上其他弱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
20世纪C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D组:③
21世纪E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多强”的力量正在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均衡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观日益受到以平等成员身份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的推动,积极寻求“国际化”,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提供了国内政治前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震荡,被中国当局和精英视为一次参与国际社会的良机。1917年正式参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将战争视为中国结束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成为国际社会正式成员,以相对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绝佳机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世界诸大国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此后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个更为重要的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发展。

   ——根据伍斌《徐国琦教授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述评》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