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奉行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这种等级君主制,萌芽于夏代,形成于商朝,确立于西周。西周政体是君统与宗统的统一。其政体结构是严格地按等级划分的,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以宗法家长的面貌“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当时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行政方面,雅典有由全体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的任用制度;有全体依次进行统治和被统治的安排;有抽签参加政治机构的规定,那些没有经验和专长的公民也可凭抽签轮番参政;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或仅订立极低的财产资格;还有这种成例,除了军务以外,一切职司各人都不得连任,如真有连任的必要,也只限于极少数的职司,偶然可以有一两次的例外;最后还有这样的规定,一切职司,至少是尽可能多的职司的任期应该短暂。在司法方面,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法庭成员由在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组成,他们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是大多数案件,包括那些最重大的案件,例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在议事方面,雅典有最高治权应属于公民大会的制度,一切政事或至少是军国大事必须由公民大会裁决;反之,执政人员就该完全没有主权,至少应把他们的权力限制得很小。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即位后,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把武周中宗以来所置的员外官、试官、斜封官数千人,一律撤销。唐太宗时,皇帝与宰相议事,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武则天时期,许敬宗等担任宰相,“政多私僻”,取消了这一制度。唐玄宗下令恢复这一制度,除朝内特殊机密外,允许他们参加皇帝与宰相的议事会议。他认为“郡县者国之本”,特别重视县令的选择,亲自出题考查县令,在县令赴任以前,还来自召见,面授机宣。

——摘编自阎守诚等《盛唐之子:唐玄宗的成败》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宠信李林甫,李林甫拟固其相位,“欲杜出将入相之源”,遂奏云,“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玄宗“以为然”,并用胡人安思顺代替李林甫领朔方节度使。“自是高仙芝(高丽族)、哥舒翰(突骑施族)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安)禄山竟为乱阶,由得专大将之任故也。”

——摘编自李必忠《论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兼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玄宗前期改革吏治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

王朝治理体制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
西汉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
东汉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
西晋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
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
北宋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
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
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
4 . [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材料二   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

看法

出处

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
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

——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代管理军籍的军府称骠骑府,炀帝时改成鹰扬府,州郡地方官与军府无相互统领关系,隋代统领地方州郡兵的都尉,也与地方无关。唐代前期的地方军事力量以府兵为主,唐代州县官员中,刺史被明确规定具有与军事行动相关的职权。代宗朝规定,州级政府与折冲府共同拥有对隶属于地方户籍的府兵的管辖权,府兵户籍必须同一般民户一起登记,归州县所管。“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在州级场合,刺史遇到突发军事事件时,可以先自行发兵,但必须呈报中央。此外,府兵的招募工作也有州县级政府担任,这种有地方官和折冲府共同进行的府兵军事管理机制,相互监督,使军权得到有效的发挥。

——摘编自夏炎《唐代刺史的军事职掌与州级军事职能》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州级政府对府兵管理权限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唐代州级政府对府兵管理权限变化的积极作用。
6 .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材料一   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的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刘家和《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1)概括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任选其中两个特点,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一定程度上成为督抚的私人部队,中央无权调遣。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清政府试图整顿并收回各项权力,但未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督抚却向中央索要更多权力。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摘编自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督抚制度的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政区有两次大变动。首先是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一级政区,将施行了 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的二级制。平陈以后,即把州、县二级制推行于全 国。此时全隋有州二百六七十,县一千五六百。平均一州辖县不过六七,幅员太小。于是隋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并省、州、县,并因仰幕汉朝制度,复改州为郡,并在诸郡之上派十四 刺史分部监察。

——摘编自徐志平《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材料二武德(唐高祖年号)初年改隋郡为州,又因政治军事需要而大量权置州县,并以数州合置一总管府以统军戎;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州为 郡,肃宗时又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曾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10道,开元二十年(732 年),置10道采访处置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定为常制。次年又分10道为15道。

安史之乱引起唐代政区的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是在府州一级统县政区之上加了“方镇一 道”一级高层政区。711年,始有以边州都督充节度使者,节度使所领兵及其防区均称为方   镇。安史乱起,节度使扩散到内地。758年,罢去十五采访使道,改在各镇置观察处置使。 这样就把唐前期的道与都督府辖区合而为一,亦称道,亦称镇,不过却既不是单纯的监察区, 也不仅仅是军政区,而成为一级新型的高层政区。

——摘编自《地方行政制度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政区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为标志,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体的行政、司法、监察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备严密可以说是相应历史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围绕君主制建立的各项制度拱卫着中国的君主制,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利益却是一体的。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中央对全国农民实现控制严密,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使民众失去流动的可能。

——摘编自杨鸿年《中国政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遵循“存要去闲,并小去大”的原则,废除了“郡”级建制,全国实行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期,又改为郡、县两级制。李渊建唐后,为赢得民心,恢复了隋文帝时期实行的州、县两级制。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派遣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但是这些使者仅为临时任命的,巡察结束回京后职务即刻就被解除。“道”仅是唐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虚拟机构,没有固定治所,因此不是固定机构。安史之乱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自此,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域制度由此形成。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西周时的制度,周天子每隔几年要到全国各地去巡视一番,以考察诸侯的政绩,叫做“巡狩”;而诸侯到一定时期要前往王都朝见周王,这叫做“述职”,天子在此时还要重新宣布一次各诸侯的爵位等级。这是王权的重要标志。诸侯有一次不到的要贬降其爵位,两次不到的要削减封地,若连续三次不到,就要兴兵讨伐。东迁后,“巡狩”之事就很少进行过了。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春秋时也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与此相反,倒是周王对诸侯进行聘问。

——杨升南:《中国历史大讲堂03:春秋史话》

材料二   春秋时的县和后来的县性质不同。战国时各国的县的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推行各种政策,属于地方政权性质。春秋时代县的性质就不同。……县最早设在一些大国的边境地区,往往灭掉一个小国,就要在那个地方设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做“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当时县尹作为一种重要官职是由重要贵族轮流担任的,个别也有父子相袭的。

——杨宽:《先秦史十讲》


(1)据材料一概括从西周到东周,制度发生的变化,指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材料二指出春秋与战国时期“县”的本质区别,分析导致其差异的根源。
2022-08-30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