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南北对峙,府院纷争,尤其适值军阀混战,统治更迭。出于对职位不稳的忧惧,政府的官员们为财做官的思想更甚,其结果只能是官场贪污腐败愈演愈烈。到1927年,“吾国政治恶劣,强半由于官吏贪墨,贿赂公行”。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为达到维护其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解决政府的吏治腐败问题,为政府选用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目的,在其实现了全国统一后,试图用考试录用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澄清吏治。因此,建立公务员制度必然成为其当时亟须进行的事务,正如胡汉民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的报告辞中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今后实行总理所定的考试制度,当然是为的选拔党国的人才而考试,为的澄清全国吏制而考试,为的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而考试”,这为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张玲《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决定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公务员制度符合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管理内容上体系健全。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促进自身的现代国家进程,我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和改革经验,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最初的构架设计规范性较强。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3 . 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B.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
C.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D.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4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A.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B.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
C.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D.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A.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B.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D.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6 . 1897年,严修担任贵州学政,在乡试策论中提问“历代舟师之制”“自唐到明兵制得失”,还让考生以“论泰西各国强弱”“论洋务”“论化学之用”为题进行思考并作答。严修的做法(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旨在动员民众参与变法
C.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影响D.彰显了救亡图存的精神
7 .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对这一学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B.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开始建立
C.推动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建D.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8 . 新政开始后,清政府曾拟定了一套用大约10年时间逐步废除科举制的计划;但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大力鼓吹之下,中央政府官员对科举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1905年,慈禧太后最终准许“立停科举”。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无意维持科举制度B.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C.利用新政发展洋务D.中枢权力运行异化
9 .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始于1913年。相关法令规定,年满21岁的民国男子可报考,是在教育部认可的国内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各项专门学科3年以上的有毕业文凭者,被褫夺公权、亏欠或侵蚀公款者不得参加考试。这些规定反映了北洋政府(     
A.要求官员精干廉洁B.注重对官员甄别审查
C.对文官素质的重视D.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
2023-05-10更新 | 772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和其他重要公务员,由党的组织部门考察,党委讨论决定,依法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或由各级人民政府任命。材料中体现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     
A.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B.职务常任,稳步上升
C.政治中立,工作隐名D.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