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以后,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的、强烈的呼声之一,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学”到“废除科举”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等一系列措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推广,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传统的私塾、书院采取授徒的方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儒家经典,其目的在于获取功名,登上仕途。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还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以及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据统计,在清末的普通学堂(含初小、高小、中学和师范)里,“读经”课程平均只占27.1%。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了21种理、工、农、医专业,其中开设的西方自然科学课程有465种。文、法专业中,新设课程包括政治、法律、经济、财政、文学、历史、教育、商业、银行、哲学等。相对于八股诗赋、四书五经来说,这些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阅读材料,围绕清末教育与科举关系的变革,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3-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光绪三十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1909年,长沙府中学堂在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首任监督彭清藜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这表明当时(     
A.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B.近代教育日渐普及
C.传统儒家思想仍为主要内容D.新式人才得到培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4 .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2023-10-17更新 | 83次组卷 | 3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2023-10-14更新 | 365次组卷 | 38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日本。1898年8 月,光绪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的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材料三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联系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2023-10-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935,南京国民政府修订颁布的《考试法》实施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其目的在于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这一规定(    
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成熟B.反映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C.在当时政治体制下作用不明显D.有利于克服政党轮换的弊端
2023-10-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一法律颁布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干部制度的废除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形成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0 . 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录用规定。这些录用规定(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B.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C.杜绝了公务员的贪腐行为D.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2023-09-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