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的行政监察体制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正式建立起来,负责监察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从成立起至1950年1月,监察委员会建立机构,配备干部,进行业务学习,草拟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等。人民监察委员会还对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的建立给予若干指导,东北、西北、华东、中南四大行政区监察委员会先后成立。至1951年4月首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召开时,各级人民监察机构已初步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坚持采取自上而下的检查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纪律制裁与加强教育相结合、平时检查与事故调查相结合的原则,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工作有序开展起来,在配合开展“三反”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徐行《新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与初步运行(1949—1954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行政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行政监察体制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2023-11-20更新 | 34次组卷 | 25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A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还有 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读经讲经、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物理、化学、法制、理财、图画、体操等。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政法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等。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简析“癸卯学制”的意义。
2023-10-16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     

时间

概况

1980年2月

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1980年4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决定》

1982年4月

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
A.推进干部文化素质提高B.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D.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
2023-10-16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     
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
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
2023-10-16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898年9月清政府命孙家鼐详拟设立医学堂办法;11月命各通商口岸及出产丝、茶各省,筹设茶务学堂、蚕桑公院;12日将江阴南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准在京师筹设报馆;19日在京师设立首善中学堂。这些措施(     
A.否定科举作用B.首倡新式学堂
C.顺应历史潮流D.催生戊戌变法
2023-10-16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投碟自应”,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誊录”等防弊之法。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北京政府颁布新官制,构成了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运行之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公布《考试院组织法》。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任命人员之正式经过考试者,亦千万人难觅一二。”国文试题内容大都出典于四书五经,许多文题古旧呆板。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布了《修正高等考试及格人员选派规程》。修正后的规程缩短了学习人员的学习时间,降低了选派学习人员的资格经历要求,同时规定了严格而明确的培训要求,培训文官要求高级化,录训人员委任工作要实际化。这些做法(     
A.扩大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局面B.适应了国民党维护战时统治的需要
C.强化了政府对国民的政治教育D.发挥了人才在对日舆论战中的作用
10 .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体现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D.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