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下图是一份民国时期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正上方印有青天白日徽,其正文自右向左竖写,内容如下:“张泽民,年叁拾叁岁,男性,江西省武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图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铨叙局颁发此证B.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规范
C.甄别审查的措施非常严格D.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3年商部成立时,清政府以特事特例为由,将原属吏部管辖的选官权限,暂由商部自择。 随后成立的巡警部、学部,均援引商部成例,认定吏部无法落实专业人才选用,向朝廷索要自 择部内官员的权力。这表明,当时(     
A.地方离心现象日益明显B.中央机构的行政效能低下
C.选官制度亟待应时而变D.废除科举导致选官混乱化
2024-05-23更新 | 38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高二中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组织文官高等考试,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这样的规定(     
A.打开了广招人才的政治门路B.限制了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
C.体现民主政治划时代的进步D.使国民党完全实现一党专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4-03-18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89年,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等六个部门进行试点。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55年2月,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文官选拔面向社会公开报名,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须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经过短期的试用之后再正式任命。从1855年颁布院令后的九个月里,被提名应试的文官候选人1078人,经过考试淘汰了309人。1870年以后,由于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文官质量。英国文官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法律规定文官不得为议员,不能参加党派政治活动。

——摘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6 . 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这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     
A.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B.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C.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D.是人事干部制度与时俱进的结果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同时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

——摘编自姚文仓《西方文官制度简论》

材料二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第一试为国文、党义占总分的2/5。第二试是分科考试,占总分的2/5,分刑法、经济学、财政学等八科试题,注重考查具体情形,如国际公法科设置“外国船舶在一国领海海峡及内河中航行时所受之限制如何”等问题。第三试为面试,占总分的1/5。由此可知,当时的文官考试(       
A.注重选拔通才之人B.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特点
C.体现了开放性特征D.以维护一党专政为核心
9 . 戴季陶从1928年起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他称赞孙中山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圣人”,把自己称为“贤人”。在高等文官考试过程中,他审定的国文试题一般出典于四书五经中。据此可知,当时(       
A.文官制度建设受到传统思想影响B.文官考试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C.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初步形成D.开始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0 . 1931年派遣留学生“实施纲要”规定:“公费留学生须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素无违反三民主义之言论行动,并经考试合格,始得派遣。”南京国民政府对留学生选派规定旨在(     
A.简化选拔程序B.重视行政能力C.强化思想控制D.维护一党专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