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成帝时“置尚书四人”,其中有“客曹尚书”,专主夷秋之事。在地方上设置的民族治理机构主要有“道”“属国”和“初称”,还结合具体形势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如在《后汉书》之《西芜传》、《乌柜鲜卑传》、《西域传》、《南匈奴传》中多有关于护芜校尉、护乌柜校尉、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的记载。汉文帝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成之事。”武帝元狞二年(前121年),“上称、溯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成田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漠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称,赐漠王王印,复长其民。”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微外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为郎中将,对夜郎侯多同“厚赐,喻以威德,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串……乃且听蒙约。”“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元光五年(前130年),遣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平都。”两汉时期,我国周边的民族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版图之内,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经历代之增益,遂成今日之中华。

——摘编自陈心林《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述论》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称县,南北朝置左称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佑均由本族人担任,并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以西汉与唐朝相比,西汉立国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16次;唐朝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29次;西汉时仅有匈奴和乌孙。唐朝则有吐蕃、突厥、契丹、回纥、宁远国和南沼等九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汉和亲只限于西北和西部;而唐朝和亲则视野开阔,东北、西北、西部、西南都渗透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永徽律》,明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反者,以法律论。”

——摘编自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共同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边疆治理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边郡体制,不推行内地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征税,“边郡太守各将万骑”等;二是边郡代管机制,即由边郡代替中央管理活动在边郡以外的部族;三是设置特别机构进行管理,如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西域都护等。

材料二   唐朝时,对边疆的治理实行羁縻府州制。《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以其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还强调“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府州往往有府一州一县一乡的完整地方行政层级,且其行政级别与中原州县体制基本相当。唐朝往往于羁縻府州驻军,还往往派官员参与治理。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一一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清政府修订《理藩院则例》713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民族法规。清廷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采用“恩威并用”的策略,如:皇帝定期召见边疆各族王公、喇嘛等,赏赐他们财物,任命民族首领负责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与蒙古贵族联姻、尊崇喇嘛教传播等。同时,清政府在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颁行《喇嘛禁例》,严惩喇嘛反叛、违法行为;在承认西藏在某些方面有较大自治权时,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主持西藏地方官吏升黜赏罚,负责西藏的对外交涉事务,稽核地方财政等。对于新疆维吾尔族聚集地,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适当照顾维吾尔贵族传统特权的基础上,确立清政府的统治权。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多重措施并举,既强化了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边疆治理体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3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在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等地散居的主要有哀牢夷、掸族等。哀牢夷生活在今哀牢山一带,西汉以前与中原没有联系。51年至69年,哀牢夷有两支内附,共有5万余户,50余万口。东汉在这一地区设置哀牢(今云南盈江东)和博南(今云南永平南)两县,后又设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只向哀牢人的富豪征收赋税,一般居民不直接承担赋税。掸族居住在哀牢人的西南部,自东汉设永昌郡以后,才与汉族发生直接的联系。77年,掸王雍由调与附近各族遣使到洛阳,奉献珍宝。汉和帝赐给他们印绶和钱、帛。120年,雍由调又遣使进京,贡献“幻人”(魔术师),安帝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给印绶、金银、丝织品等。东汉时期,西南地区还散居有白狼等族,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汶山以西的白狼等部落有130余万户,600余万人自愿内附。白狼王还作诗歌三章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白狼歌》。这三章诗歌都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成为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宝贵历史资料。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天启年初,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授意其党徒在重庆突然构难,公开反叛朝廷。为尽快结束西南乱局,以便全力对付实力日增的后金政权,崇祯二年朝廷谕命西南五省总督朱燮元移镇贵州,为朝廷斩截擒凶。朱燮元为保证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和控遏云南的战略功能,分别对贵州经济、行政、教育、民族制度进行全面治理:第一、从增加人口数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财政收入、减轻赋税徭役四个方面同时着力,重振地方经济。第二、调整永宁—毕节段川黔分界线,解决土司间的承袭权和土地权之争,在改土归流后的水东地区新建开州,复置施秉县治,通过行政手段,恢复地方秩序,确保地方安全。第三,建新学立文庙,续庠序之教,增加诸生之额,拓宽夷汉子弟晋升通道,重建地方教育,搭建“夏风化夷”平台。第四,在“分土世官,众建诸蛮”的地方民族政策中,将原属土司的宣慰公土分给有功官兵作为抵饷和赏银,并根据官兵和目把的功绩大小、对朝廷的忠顺度、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等具体情况,分别授予大小不同官职,命其管理地方事务。

——摘编自黄咏梅《朱燮元与明末贵州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东汉时期治理西南夷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末贵州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3-11-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处于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政权之间的汉族政权,明王朝既继承了元朝留下来的庞大疆域及相关认知,又在把传统中原王朝的“中国观”“天下观”以及“内中国而外夷狄”等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明太祖认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御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从东北、到华北和西北、到西南等广大的民族边疆地区,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明中央在边疆防御的主要对象。其次,明初继承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施政治国的最高目标是“定天下于一”。……天顺御制《大明一统志·图序》中言及的“边疆”和“四夷”,不仅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民族部族或政权等。

——摘编自彭勇《徘徊在近代化社会的大门外:明代的边疆民族观念及政策评说》

材料二   “占领总统府”这一胜利,不仅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瓦解,同时也宣告了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时代的即将到来。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1949年全国政协大会筹备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考虑到底是搞联邦,还是搞统一共和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专门征求著名的民族理论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同志旁征博引,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实施的原则和意义,认为“不能不根据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经过不同的具体道路,采取不同的形式。”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统治者的边疆民族观并指出该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地区,标志着华夏族群完成了内部整合,并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制王朝国家。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在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较好的地域设郡县直接管辖,公元前214年的岭南越族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个郡。在中央设置了典客和典属国,专门负责盛情款待与秦王朝友好往来的陆地边疆各少数民族领袖或部落头领,以及管辖治理依附、归降和顺从秦王朝的各少数民族或部落。

——摘编自李庚伦《中国历代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

材料二   汉朝廷续了秦朝的治边策略,坚持“守中治边”的原则,集中精力建设中原地区,增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实力,保持中央政权整体相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绝对优势,从而达到“治安中国,则四夷自服”的治理效果。汉朝通过联通西域、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中原的农耕灌溉技术、历法等传至边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出现了少量的相互吸收现象。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在与其他族群交往的过程中被称为汉人,汉人也逐渐成为指代生活在中原地区人群共同体的新称谓。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对边疆管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对边疆管辖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蒙古的特殊地位和多次战乱的现实,明太祖选择了分封制度,即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在各地,等到诸王长大之后,就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蒙古势力,因此太祖沿长城内外,在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为了进一步弥合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实行了册封蒙古的所领及使臣。明朝对各所领下辖的大小头目及所封使臣进行官职的授予,品级为正一品到从六品此种制度对蒙古各部的头目首领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封王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就激发了其全力治理所在地区的积极性,有利于明朝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直接、有效地治理。为稳固对北方的统治,明朝初年,就在从嘉峪关起,顺延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起了辽东(今沈阳)宣府(今宣化)大同、延绥(今陕西绥德)宁夏、甘肃、蓟州(在今河北迁西)三关、固原(今宁夏固原),即九边重镇,九个军事要塞都有许多军队驻防,严守辖区诸要地。同时,又沿各镇修缮长城,加强了防卫能力。洪武年间,在长城以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设置左、右卫。内外军事防线声势相连,多重保障北方安全。

——摘编自尚绪芝、宗朋、张单宁《略论明代边疆治理的法律政策出》


(1)概括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的措施。
(2)分析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政策的影响。
2024-03-2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古代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是遵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处理对外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其涵盖的范围主要有东亚和东南亚等广大地区,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了1500年左右。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材料二   在朝贡贸易制度下,朝贡国所“贡”之物与宗主国中国所“赐”礼品的价值经常是不等价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明知这是“亏本买卖”却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目的在于维系宗主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以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蔡天新、黄花《明代的朝贡制度特征与海上贸易发展》材

材料三   朝贡贸易制度在清代后期开始走向解体并最终崩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这个体制本身来说,随着区域之间交往的密切,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这样一种日趋保守封闭的地区国际合作机制注定会被历史所洶汰。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朝贡贸易制度崩溃的背景及其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带修缮长城,设置辽东、宣府等九个重镇,以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隆庆年间,明廷封与明修好的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使其为明“保边守塞”;在大同、宣府等边外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西藏,明廷册封喇嘛教派领袖为“法王”,建立宣慰司等军政管理机构;修通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驿站,“道路毕通”。西藏喇嘛和官商来京人数“宣、正间不过三四十人,景泰时十倍,天顺间百倍”。在西番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安定卫等,以畏兀儿、蒙古贵族或头目担任各卫指挥,“受边臣羁络”“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1)据材料概括明朝治边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治边政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渤海是公元698年至926年由靺羯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229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

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而在此吸收融化过程中,渤海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率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大钦茂自737 年—793年在位50 多年,正好是渤海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

——摘编自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