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2023-01-07更新 | 643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当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2-03更新 | 41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辽阔,漠北、东北地区设行省,但基层单位仍是其传统的千户、百户。西南地区设云南行省,仍多用土官任职。这样,“岭北、甘肃、四川等边地,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西藏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直辖,低级官吏可由僧侣兼任,也进行了清查户口等工作。同时,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系统,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并实行了改土归流,随后收回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在新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等,还大规模屯田、发行统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加强驻军;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均直属中央机构理藩院。同时,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中俄大部分边界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羁縻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羁縻政策相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安置降附的诸族人,唐朝一方面在各族原居住地设羁縻府州安置,另一方面在原边界州内设置侨置州县,以管理内迁各族人口。周边诸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内迁以后大都改以农业为主。这一方面是唐朝有意引导,另一方面是受内地农业生活环境的影响。唐朝统治时期不断地把周边少数民族人口迁往内地,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与汉族杂居,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之中,经济文化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杂居民族在共同经济生活中,形成共同语言,通常是以多数人的语言为共同语。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也逐渐改变慢慢地趋向一致。

——摘编自史念海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材料二   19415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主张“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而奋斗,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1949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后来,这些内容被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2022-04-14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说:“确立对美政策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不要忙于求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我们也不忙于承认他们。”4月初,美国国务师艾奇逊授权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会谈。513日,艾奇逊提出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新政权应具备的条件是:“该政府有能力并愿意履行其国际义务。”9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以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陈少铭《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19781215日,美国总统卡特向全国发布电视广播,宣布中美关系正常化,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美国同台湾当局“断交”,废除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撒军),同时表达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极大关注。国会多数议员原则上赞同中美建交,但对行政部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方式(缺乏与国会磋商)普遍不满,许多议员认为美国在建交问题上让步过多,背弃了台湾。进而,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推迟驻华大使任命,逼迫总统在台湾立法问题上让步。

——摘编自吴艳平《试析卡特政府时期国会对中美建交的反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对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因素。
2023-06-14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从哲学角度展开“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 难在“不同”中如何能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 “和而不同”是君子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潜意识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 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摘编自王建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 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 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 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 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 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对古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并列举我国新时代“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体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看来,法国若要在世界上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就必须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法国对现存秩序提出挑战,试图冲破两极格局,跨越对立联盟谋求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苏联阵营中的中国与法国有着相同的处境,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日益提高,反苏情绪严重。1964年1月27日,法国冲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伊始,世界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密朗特总统认为,冷战结束曾经被视为借中国抗衡美苏,保留提高法国大国地位的政治战略目标不复存在。相反,西方价值观在东欧、前苏联地区的得势使法国一部分相信西方价值观应主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法国对华进行制裁,中止了法中政治对话和高层往来,冻结了两国军事方面的合作,纵容反对中国的活动。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2002年连选连任。希拉克在任期间曾四度访华,是与中国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他致力于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责任精神”,宗旨是“和平与进步”。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中法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法关系变化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未,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达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