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07-10更新 | 645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高三零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2023-01-07更新 | 643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5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属于天下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但继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异性理念,“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

——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3-03-06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队“屯田之法,始于汉代……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因其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不改。明太祖崛起田间,深知四民之中农者最苦,因此起兵后一直留意军屯,并取得良好效果。云日:“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天下既定,在朱元璋精心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军屯,洪武年间陆续出台军队屯田的组织形式,屯田与守戍的人力比例、军士屯田顷亩、军屯的科则、后勤保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并从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明史·兵志》说:“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左右。研究者认为,有了大规模屯田,使得明朝维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避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国家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等

材料二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证明了屯垦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地位和作用。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

1954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些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兵团在50多年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兵团发展的定位问题,屯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0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军屯的特点并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队屯垦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观念"古已有之,但是欧洲观念具有政治内涵,却是进入近代以后的事。14世纪的几次大旱灾、1348年的大瘟疫和百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主权国家的形成所导致的地区间冲突使欧洲人民饱尝战争之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谟的《基督教理》和莫尔爵士的《乌托邦》,这三部作品标志着以"统一"为特征的近代"欧洲观念"的最早形成。如何缔造一个享有永久和平的欧洲成为18世纪欧洲政治思维的重点。卢梭主张欧洲各国将主权转让给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并将"保证主权国家免遭不负责任的和不正义的权力觊觎者及臣民反叛的颠覆"。康德的联邦主义方案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将永久和平推向一个世界主义历史发展观的高度,使永久和平的理论范围更加广泛,推理更加缜密。

——摘编自吴素敏《近代"欧洲观念"——欧洲一体化运动的理念先导》

材料二   19392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摘编自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观念"的思想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观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议题出现的意义,并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 改土归流 ” 。乾隆皇帝表示: “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从 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 。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并简要评析该制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   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三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整体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
2021-12-16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