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国内市场既包括交流各地商品的全国性市场,又包括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还包括以乡村草市为代表农村基层市场。当时流通的商品,既有粮草布帛、耕牛等,还有各地的土特产和著名的手工产品,如定州缂丝,苏州黄草心布,越州寺绫等;同时,海外进口的商品也大量涌现,如从日本流入的金沙金珍珠、药珠等。从商品的流动方向来说,以淮河为界,可分为“南货”与“北货”。当时这些南北货的中转交换地点是作为海港的密州、澉浦镇等,内陆城市的永兴军、江陵、寿春等;南宋时则有盱眙军、楚州北神镇、杨家寨等。然而,虽说是南北货的交换,但北方产的除绢、药物之外,基本上是南方产的物资流入北方。

——摘编自包伟民《宋朝简史》

材料二   商业贸易是推动经济形态变革和深化国际分工的动力。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以来,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大批黑人也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隶。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成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18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在此过程中,现场看货的传统方式让位于凭样品签约,期货交易额增长很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国内市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商业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05-1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每年南方的漕粮经运河至洛阳,换陆运绕过天险三门峡,再经渭河至长安,总量不足20万石。全程直运,巨大的耗资由百姓承担。随着承平日久,商旅、士人汇聚长安,所需甚大。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将漕运开始时间由船只易搁浅的二月枯水期改为四月。同时,在汴河与黄河交叉处设河阴仓,存储不熟悉黄河水情的江南漕船运粮,由官府雇本地漕船再运输下一段;至三门峡段,东西两侧分设官仓,开凿山路减少转运风险,主事官员可根据实时河况,决定将粮食暂贮或转运下一处粮仓。这种击鼓传花的分段运输,使沿途仓廪充盈,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三年间,“漕七百万石”,节省运费30万贯。唐中后期,唐代宗在此基础上再次对漕运进行治理。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整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漕运整治的意义。
2024-04-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起到了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大众报刊在中国近代出现并迅速发展。下表所示为近现代部分报刊及其重要文章节选。

时 间

文章节选

1916年


《新青年》

吾可敬可爱之青年诸君乎,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

1937年


《大公报》

中国建国之基础已定,全民族将立于一条线上,不容阵线之   分立。察最近数月尤其最近数旬之发展,证明中国已具备现代国家之基础,即大多数国民能自动的表示其爱国之热诚……‘九·一八’以来,惊涛骇浪,猛袭而来,直至五年后之今日,始得断然表现其新国家面目于世界舆论之前,时虽过晚,而要为中国一大进步也。

1955年


《人民日报》

一九五五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今年基本建设的工作量将远比过去任何一年为多……苏联政府   帮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项重点工程,已经开工的今年将进入 最紧张的施工阶段。这个新的年度在农村合作化方面也是关系重大的。为了完成一九五五年的建设任务,我们必须加强计划性。

1978年


《光明日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 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   实践的检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报刊”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 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 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吃得饱, 由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0年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数量等级1871年1910年
10万人以上4.821.3
1万人—10万人7.713.4
2千人—1万人23.625.4
2千人以下63.939.6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德国农业领域扩大的不可持续性,于是,在持续工业化造成的对粮食、原料等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刺激了德国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发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一书,提出植物生长主要靠氮、磷、钾三种基本元素,说明了施肥的科学道理,从此开始了科学的化学农业时代。同时,城市化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节奏,让偏僻的村庄和城镇连接起来,原先城乡之间的隔阂被推倒,改变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1—1910年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转变后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唐长安城中轴线贯穿全城,棋盘式统一整齐的坊里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及东、西三面。城内临街坊有围墙,坊墙与街保持一定的距离,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以皇城为中心,其基本出发点是安全与管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墙坊门造成的出行障碍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商业活动,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城市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功能混合。多层次的街巷使得城市格局呈现层级的变化,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能够分布在不同层级的道路上,呈现出丰富的城市面貌。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到御街,小到街坊内的小曲都有市井商业的踪迹。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二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出。市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1835年市镇改革还褫夺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把教会势力排除于地方行政事务之外,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控制了地方政权。……此法令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规定,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能设立监督委员会督促地方建立各类公益设施。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市镇改革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市镇改革对中国基层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024-01-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

——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

——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动物保护诏令。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
2024-0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卢永根(1930年—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相关研究被学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13年的华农校长。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卢永根院士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永根院士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1-02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职业技术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