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3 道试题
1 . 邮驿通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驿站制度在古代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周秦以来,邮驿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称为“邮”。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贾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驿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棚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邮驿系统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邮传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2024-02-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行商是牙行的一种,是古代中国商业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在唐末市制破坏之后,政府当局多利用牙行、牙人代为收税,渐渐地牙行、牙人成为历代王朝收税及维持商业秩序的手段。尤其是明朝,制定许多法律来管理牙行,牙行也承担了课税、平准物价等原本属于政府的商业管理职能。加上中国各地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拥有丰富商业知识的牙人进行正确估价。因此,在国内商业中,牙行、牙人都是必要存在的环节,而在对外贸易中,牙行、牙人史是不可或缺。从汉代开始,牙行、牙人就在言语不通的中外商人之间扮演中介及评定价格等工作。唐代的“互人”、“互市牙郎”,乃至宋代中外互市的牙行、牙人,清代的行商等,都是中外贸易中必要存在的环节。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唤清卷(上)》

材料三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南方表现突出。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使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坊市制崩溃后,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变化,从前的坊市区分改为厢坊制:在汴京新旧城内共分10厢,121坊,城外又划分9厢。每厢分辖若干坊,厢里也是住宅与商店杂处,十分热闹。……盛唐之后,一些城市曾出现夜市,丰富了都市的夜生活。但禁令屡颁,夜市尚未完全合法。到北宋中叶,夜市迅速发展,再也没有时间限制。日趋繁荣的夜市成为繁荣城市的又一景观。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

材料五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更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其次,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最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摘编自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材料六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帝国所特有的东西方之间的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广泛发展提供了条件。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他们贩卖丝绸、香料、宝石、铜镜等等。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印度、直到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我国的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地,也聚集着不少的阿拉伯商人。……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主题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材料七   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种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它滥觞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的飞钱。当时一些商人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联号,用飞钱来代替通行的铜钱作为交换工具,减轻对铜钱的需求。《新唐书》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

——陈忠海《纸币在中国古代为何难以通行?》

材料八   西方契约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罗马法规定:“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古罗马人把契约分为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早期罗马债务以口约为主,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要式口约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要式契约逐渐兴起。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

材料九   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如宋代规定田宅买卖交易后订立的契约必须报官,经由官府验证、盖官府印,方始合法。既然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在宋元以后的契约中,几乎见不到“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之类的语言。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然而,这项政策却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乜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简史》

材料十   在古罗马,契约实践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及租佃契约。在“马克西曼及其妻贝莉格卖地契”中明确运用法律来保证所买土地在“权利方面无瑕疵”。另外,在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古罗马的当事人双方对于价钱问题也要考虑双方的情感,即是否符合“人之常情”。基督教认为买卖过程中要遵循公平的观念,否则主会憎恶的,其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信徒不能赎罪,不能上天堂。古罗马也普遍存在奴隶买卖的实践,针对在实践当中出现的争论,古罗马的法学家进行了理论探讨与解释。他们经常在实际条例中就法律事务为法官提供建议。

材料十一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在买卖实践中蕴含着“合意”观念,所谓的“合意”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土地买卖中的契约文书一般需要有国家公权力、人证和自身的信用担保三方面来保证双方当事人权利。在动产买卖当中,从国家、地方官员,到行会、行会的从业者,再到行业协会都非常重视交易中的公平性。在古代中国,反映契约理论及契约观念的资料较少,但契约实践通过大量古契约文书的依存,可以看到基本状态,这表明契约观念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国民间。另外,在出售土地时候,国家法律有“先问亲邻”的规定。中国传统契约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中的“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的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武航宇《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观念及实践的比较研究》等资料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商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对“市”的管理有哪些新变化?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能力提升✱
(6)根据材料六,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概述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
(7)根据材料七,指出唐代“飞钱”功能及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至明代纸币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及影响。
(9)根据材料八、九,指出古代罗马与中国契约制度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以后政府对民间契约的干预。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契约的异同。
(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契约的历史意义。
2023-11-18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07·选必二第0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城市化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1950年非洲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4.4%,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19世纪60年代非洲城市化迅猛发展,此后20年间,非洲城市人口增长率居世界前列。1970年非洲城市人口达1000万人,是十年前的2倍,而到1980年已达7100万人。在此过程中,不少国家工业化战略促使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建立棚户区,占据大量城市土地,使城市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人口集中于为数不多但规模较大的城市。最大城市人口规模通常为第二大城市的两倍以上。据统计,加纳首都阿克拉城市人口有39万,而第二大城市库马西人口仅21.8万。非洲各地区、各国之间的城市化进展不一、其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

——摘编自李晶、车效梅《非洲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以城市为中心和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强化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1980年,国家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其后又相继在沿海地区设立了14个开放城市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1985年,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全面启动城市改革,重点是改革国有企业,打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此后,广大内地城市的改革也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创新,使城市充满活力,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启动期。

——摘编自何一民《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转变后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唐长安城中轴线贯穿全城,棋盘式统一整齐的坊里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及东、西三面。城内临街坊有围墙,坊墙与街保持一定的距离,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以皇城为中心,其基本出发点是安全与管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墙坊门造成的出行障碍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商业活动,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城市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功能混合。多层次的街巷使得城市格局呈现层级的变化,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能够分布在不同层级的道路上,呈现出丰富的城市面貌。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到御街,小到街坊内的小曲都有市井商业的踪迹。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二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出。市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1835年市镇改革还褫夺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把教会势力排除于地方行政事务之外,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控制了地方政权。……此法令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规定,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能设立监督委员会督促地方建立各类公益设施。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市镇改革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市镇改革对中国基层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024-01-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概况
先秦、两汉《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浩劫当前(指黑死病),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

——薄伽丘《十日谈》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3)不少学者认为黑死病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说法予以合理的解释。
2023-05-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吉迪恩·S.格兰尼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概括为:“在任何情况下,城市的设计都是根据哲学家的观点来进行考虑的,并且,以城市结构的形式把伦理价值、自然力以及宇宙周期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所有城市都建筑在一个整个社会都遵从的法则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兼具“厚民生”“利民用”考虑的城市设计伦理理念也一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良传统。总体上看,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是等级秩序与惠民要求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平衡的过程。

——摘编自秦红岭《中国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论要》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总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当时国力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的工业化需求,有步骤地进行新建或改建。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城市的多功能性,突出第三产业的建设,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城市的建设方针和建设特点。1992年以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半个世纪城市建设方针变迁的曲折经历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重温这一历程可知,城市建设方针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董志凯《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你对城市建设有何认识?
2023-12-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宏村建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为一紧靠雷岗山的小村,前有小溪流过,后来水系变迁西移,合为牛泉河。德祐年间(12751276年),村落又激剧扩展。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休宁县风水师何可达被请来做全村的总体规划,他巧妙地“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将牛泉河水由村西引入,造成九曲十弯,流至家家户户。以村中心一泉眼为基础,开挖成半圆形的月塘,“定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烟火”。至万历年间(1573~1620南湖年),因为有风水先生感到仅有“内阳之水”(月塘)还不能使子孙逢凶化吉,于是村民又在村南开挖水面较大的南湖,作为“中阳之水”以避邪、聚财,使急躁之水通过南湖而变静。

——摘编自何晓昕《风水探源》


材料二   苏美尔城市内部(城墙范围内,城门处还有突出的塔楼进行保护)一般可分为神庙区、宫殿区和居住区三个组成部分。神庙区的功能构成复杂,主要包括神庙建筑群和神庙附属建筑区两个部分,因为除了宗教功能,神庙区还承载着复杂的城市管理、经济、产业和教育功能,但其政治功能则受到了限制……早期城市里的宫殿区或王宫建筑群常常混杂在平民居住区中,不设围墙,与平民区也没有任何空间上的缓冲……苏美尔城市的居住区住宅背靠背、边挨边地密集在一起,拥有内部庭院,但很少有公共空间,区内的道路狭窄又弯曲,这是为了防止路人受到西亚地区日光的暴晒。

——摘编自曹康、李琴诗《苏美尔文明时期的城市起源与规划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宏村布局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美尔城市布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村落和城市布局的因素。
2023-12-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第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8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01—192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2024-05-0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主题一     村落的产生

材料一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其99%以上的时间里都生活在没有国家的社会里,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一些地区率先独立形成国家,随后在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河谷和秘鲁沿海等地分别形成国家。......早期国家是从中心村落与周边从属村落构成的村落群这样的小型部落国家脱胎而来,有的发展为城邦国家,有的则演变为乡村国家或邑制国家,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城邦国家和诺姆国家(以主神庙为中心形成的小型原始国家)这样的小型国家在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国家体系中逐渐走进死胡同。中型国家特别是大型国家比起小国寡民的小型国家来说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因此,王国、帝国等中型、大型国家才逐渐成为国家规模这个维度上国家形态的主流。

——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二   约为公元前2200—1700年的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古印度的文明时期。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其下城分为许多街区,街区里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从卫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粮仓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规划,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

——摘编自《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

主题二     集镇的出现

材料三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积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必2

材料四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镇的兴起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教材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纵横——汉口镇的兴起”

主题三     城市的产生

材料四   在中古时期,阿拉伯的中等城市一般都建有数十座规模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城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由于阿拉伯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中古时期兴建的阿拉伯城市开罗、巴格达等,以及在该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麦加、突尼斯、犬马士革等城市,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五   在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首都设在拉文纳,到伦巴第王国时期转为帕维亚,这两座城市均得以迅速发展。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两座城市在东哥特王国的统治下依然得到发展。欧洲北部位于莱茵河支流默滋河流域的凡尔登、于伊、那慕尔等港口城市从8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并带动了腹地城市的发展。那时这些港口城市主要从事地方性贸易,它们对人口的增加、农民的富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港口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工业城镇。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并进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过去位于古代城市城墙外的墓地成为教堂所在地,所以中世纪的一些城市既是圣城,也是亡灵之城。而且,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兴起的市场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

——摘编自朱明《多元视角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形成》

主题四     世界各地民居

材料七   产生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收录了九千多个汉字,并一一进行了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些文字的本义。通过对其中有关建筑的汉字的分析,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特点。如穴,《说文解字》:“土室也。”从考古来看,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住的都是天然洞穴,而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半穴居的房屋,即从地面向下挖一定的深度,形成一个坑,然后在上方覆盖一个顶。而“穴”字反映的就是这种半穴居的建筑。与“穴”相对的一个字就是“巢”,《说文解字》:“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有巢氏的传说即暗示了人类在树上筑屋居住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宀”之类的平地而起的建筑便产生。“宀”,《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如“宫”,《说文解字》:“室也。”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中间的两口分别是屋顶斜面所开的通气孔和下面开的门。

——摘编自黄思贤《从《说文解字>中的相关字看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材料八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的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摘编自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九   四合院是古代中国北方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上以东南西北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北的正房高大敞亮,通风好,冬暖夏凉,最适宜居住,是长辈的居室,也是家庭成员们集中活动的地方,俗称“上房”。院子东西各建厢房,是晚辈的住处。后院的北边建后罩房,安置女眷、女佣或用作储藏室,所谓“深闺藏秀”。主院、跨院、别院或花园之间,通常都筑墙来限隔,又有随时能够启闭的门来连通,以适应中国传统家族中的分房,有维持着分房不分家的传统习惯。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十   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域的,通过专门做些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一般在陆路的等街道两边或者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

——[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十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大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历史上“率先独立形成国家”的地区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人类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出现之初,主要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新特点。16、17世纪的安特卫普和汉口都是“转口贸易”中心,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两个城市崛起的共同因素。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特点。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
(7)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8)根据材料七,概括古人居所的选址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9)根据材料八,指出中国古代民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概括中国北方古民居的设计理念。结合所学,分析世界各地民居建筑形制差异较大的原因。
(11)根据材料十,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
(12)根据材料十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2023-1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10·选必二第1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