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农业机械化得到飞速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农业公司纷纷成立,部分甚至采用联营或合并的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19201940年期间,美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率从23.1%提高到了9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自60年代开始,就始终保持在60%以上,政府对农业机器化的扶持更是成为其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政策性工具。对于日本来说,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因此只能通过加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改良种子,与此同时,日本还启动了国际化种业竞争战略,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培育优势来丰富本国的优质种源,另一方面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和探索海外育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未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在第一次转移过程中保留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因此其选择返乡后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话,将会造成劳动力再次被附着在土地上,从而出现“过密化”问题,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全部农业经营人员中,接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人员仅占8.3%,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户更是占到了33.6%,不仅决定了对农户进行人力投资的成本较高,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于是传统的小规模、原始化的经营模式对国家农业科技及产业化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生阳《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西方镜鉴与中国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经济发展便已有了区域性的萌芽。地处温湿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是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东北北部、蒙古、新疆等地,经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良好,所以开发得较早,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游牧民族处在沙漠草原地带,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使他们不太从事种植业生产,因而对农业民族的依赖性很大;同时,内地人民也需要肉食和皮毛,必须仰仗于牧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摘编自赵庆伟《我国古代民族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与互补》

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内迁、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开发少,水资源丰富,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振宇《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至唐朝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人的信贷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与饮品到较高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等。信贷的这种使用情况不仅得到了中世纪史研究者的普遍认可,更能在不同种类的法庭中得到印证,如普通诉讼法庭、商人法庭等。这些法庭的卷档表明英国商人会以信贷的方式售卖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如麦芽酒、面包等基本食物,亚麻布材质的服饰,铁器、马具等生活工具。与此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水平的降低,更多的英国民众能够消费得起较高层次的进口商品。因此,商人也会进口受英国民众欢迎的各种海外商品,如法国以及地中海地区生产的各种类型的葡萄酒。来自东方国家的商品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英国人的青睐,以丝绸及其制成品和种类繁多的香料最具代表性。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在这些商品的贸易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世纪晚期英国商人商业信贷活动研究》

材料二   1958-1960年,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历经两次讨论,分别将贸易信贷期限从4年放宽至5年,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50万(曾默认为75万英镑)提高到100万英镑。英国之所以放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一方面是在重商主义传统的影响下,英国有着发展海外贸易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是台湾市场在美援的帮助下呈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台湾当局而言,英国贸易政策的特殊性在于,英国必须要考虑中国大陆及美国方面的反应。在台海局势紧张之时,政治因素更为重要,经济利益被暂时搁置;当台海局势相对缓和后,经济利益便成为英国主要考虑的方面。在此过程中,英国重商主义传统充分展示了其影响力。

——《试论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进步,英国信贷市场将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信贷机构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客户信用状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英国更加注重绿色信贷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环保项目和企业。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信贷市场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普惠金融也是英国信贷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信贷机构将更加注重服务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信贷门槛,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国信贷市场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信贷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欧美信贷市场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世纪英国商业信贷活动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调整对台湾地区贸易信贷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影响英国信贷市场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各国道路整合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开辟出通往岭南地区的水陆交通线。汉唐时期,南北道路交通空前加强,西北、东北、西南陆路交通进一步向外拓展。宋代,民间开辟且免征商税的私路出现,官路体系下驿路与县路之别正式制度化。元朝陆路交通以大都为中心向各个行省和统治区延伸,尤其是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延伸更广。明代基本承袭了元代的陆路交通格局。清代根据驿站设置状况,将驿路分为三等: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的官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大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小路,官路和大路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

——摘编自曹家齐《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

材料二   2008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0.84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增加到98.54%和88.15%,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8.6%,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公路养护里程475.7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8.2%。

——据李晶《中国公路建设60年:从8.07万公里到373万公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道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公路建设的新发展,并对其成就进行简要评价。
2024-04-28更新 | 9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在贸易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政府积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商品、实施出口补贴政策。这些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

——摘编自[英]邓肯·韦尔登《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松贸易管制。以拿破仑战争为界,英国企业家群体关于贸易政策的主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拿破仑战争之前,企业家群体反对《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和《英法商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以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工厂主为首的企业家群体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终废除《谷物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的管制逐渐放松。

——摘编自[英]屈勒味林著《英国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各类统计表

类别

欧共体

国家占比

其他西欧

国家占比

北美国家

占比

石油输出

国占比

发展中国

家占比

总额

(亿英镑)

出口贸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进口贸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据[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其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高三2024届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