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3年,英国伦敦开始发行股票;1760年,150名经纪人在伦敦的乔纳森咖啡馆建立了“皇家交易所”。英国银行业务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正式的银行体系是在17世纪建立的,1844年银行条例正式确立英格兰银行发钞行的地位。英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是重视传统惯例以及自发形成。政府政策的扶持也是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戈建国、王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律与监管环境研究》

材料二   股票作为一种同近代股份制企业联系在一起的资本凭证,最早是外国在华企业在上海发行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一些外国商人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股份制企业,“并仿西欧成例,在沪集合资本,发行股票证券,俗称股票”,股票交易随之产生。现在所知最早的股票交易发生在1862年。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我国陆续出现了一些官督商办的近代股份制企业,如1873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78年创办的开平煤矿等。这些企业也在上海发行股票。这样,上海又出现了中国股票。

由于轮船招商局在初创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及早期的股票购买者大都得到了丰厚的股息回报,因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货币资金纷纷投向上海股票市场。上海迅速出现了一个股票交易的狂潮,各种中外股票大量发行,价格暴涨,供不应求。这个狂潮开始于1881年.1882年达到顶点。但由于人们盲目购买股票,对股票的发行和上市缺乏管理,以及投机过度上海股票市场在1883年出现暴跌。上海股市的暴涨暴跌,不仅对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彭厚文《19世纪80年代上海股票交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股票发行的原因及英国早期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近代上海股票市场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021-12-28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早期英国人口死亡统计的初衷是应对鼠疫,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1518年国王亨利八世颁布了防疫文告,英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行动开始了。不久,人口死亡统计表开始编制,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统计表出现于1518年8月30日,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节点如表2所示。

时间事件
1519伦敦开始了每周人口死亡统计,统计数据由尸检人呈报
1532枢密院官员托马斯·奥德利的信中记录了编制人口死亡统计表的命令,“枢密院命令市长查清楚每周伦敦的死亡人数是多少”之后的1535年、1536年、1537年,每年都有人口死亡统计表
1582伦敦的书籍出版经销同业公会向市长进呈1577年以来伦敦每年的人口死亡统计表
1593伦敦第一次公开印刷出版人口死亡统计表
1594国王与枢密院首次命令伦敦市政当局将人口死亡统计表公开张贴到大街上

(续表)
时间事件
160316021217日到160312月底每周都有人口死亡统计。从未间断。1603年普遍被学界看作统计表系统化的起始年份
1607市长要求执事在人口死亡统计表的背面注明死者的死因
1625伦敦市区、自治区、郊野的教区以及城墙内外的教区都对死亡人数及疾病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不仅包括每周死亡统计,也有全年统计及死亡原因统计
16651665年,伦敦除编制人口死亡统计表之外,还将其与之前情比较严重的1593年、1603年、1625年、1636年四个年份的同一时间段进行了比较,编制了人口死亡比较统计表。

——摘编自【英】约翰·格兰特《人口死亡的自然与政治观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统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人口死亡统计表编制的意义。
2022-04-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临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臭。故医方卜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教合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摘编自唐.孙思邀《千金方。绪论》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如何实现传承创新发展,是中医药学面临的时代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强调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摘编自程纯、胡刚《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医学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今社会如何弘扬中医学。
2022-01-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多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90年代,美国惠特尼发明轧棉机,过去100个奴隶剥棉花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奴隶完成即可。许多种植园用奴隶做担保,贷款购买设备,发展棉花种植业。奴隶制不仅允许迅速分配劳动力,还允许分配资本,种植者因此获得巨大财富,然后再投资农业改良,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棉花。棉花农场还系统化地动员奴隶妇女和儿童,进一步扩大了产量。1831年美国棉花产量约占世界45%。随着种植园生产力提高,棉花价格下降,英国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世界各地农村融入全球棉花帝国的过程更加容易。

材料二   在中国,种子、化肥和农产品补给品价格低廉,农业信贷丰厚,加之鼓励在国有土地上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并对高产棉花品种实行优惠待遇,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1983年,有327万吨棉产品从大型国有棉纺织厂流出。对19世纪的棉花国王来说,他们无法想象到2008年,中国新疆建设兵团将种出130万吨棉花,占世界棉花总量的5%。国家建设与工业化的结合是常态,大幅增长只有在国家对灌溉、化肥和机械的大量投资下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美国棉花产量猛增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种植发展的特点。
2021-11-02更新 | 38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欧洲文明自古以来辉煌灿烂,影响世界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惯……罗马人发展的最终的法律观念也就是自然法的观念。自然法不是起源于司法实践,而是从斯多葛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中产生。或者,用西塞罗的话来说,自然法超出于单纯的风俗习惯或公众舆论之上,“是由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4001900年欧洲最大的城市(部分)(单位:万人)。

140017001900
巴黎(法)27.5伦敦(英)55伦敦(英)648
米兰(意)12.5巴黎(法)53巴黎(法)33
威尼斯(意)11.0那不勒斯(意)20.7柏林(德)242.4
格拉纳达(西)10里斯本(葡)18.8曼彻斯特(英)125.5
热那亚(意)10阿姆斯特丹(荷)17.2伯明翰(英)124.8
塞维利亚(西)7威尼斯(意)14.4莫斯科(俄)112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900年欧洲最大城市两个阶段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欧洲最大城市变迁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洲际贸易更多沿袭了旧有模式,只是在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贸易模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胡椒粉在16世纪初属于奢侈品,慢慢的它就变成了普通的大宗商品。随着贵金属的地位在17世纪的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在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糖、烟草、兽皮,甚至木材逐步成为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欧洲向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多数为制成品,后者所占体积不大,但留出来的空间就可载上前往新大陆的移民。与东方的贸易情形大为不同,从与这地区直接接触的一开始, 欧洲人就苦于拿不出任何商品来交换香料和其他理想的商品。因此,所谓的欧洲"贸易"实际上大多是掠夺。如果掠夺不成,就跟亚洲人交换大炮和军需品,亚洲人更多的是要求交换金和银,然后储存起来或做成珠宝首饰。总而言之,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直到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印度,这种贸易平衡才被打破。

——据(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洲际贸易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数已经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20世纪以后,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武汉与上海的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差异。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沿海的开放之风尚未吹到武汉三镇。从历史进程考察,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从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各具风貌。政治经济现代化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制度,并对城市政治、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邓正兵、华丽《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武汉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武汉为例,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口居民“不事田业,唯贸易是视",因此有了汉口“商船四集,货物繁华”的景象。人们开始图谋生财之路,寻常百姓也开始弃本逐末,追求利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武汉开埠,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群聚集在武汉地区,汉口的许多居民区,出现了“个里衾嬉咸水妹,人人都学广东腔",“十家八九是苏扬,更有长沙与益阳”的状况。近代汉口,“富商大贾拥巨货,享厚利,不知黜浮崇俭”。王葆心在《再续汉口从谈》中提到:“大凡风俗之侈奢,舟车衣冠之辐奏,最于地方商旅有关”。人们对服饰、饮食,住宅都十分追求讲究。汉口水陆珍奇"糜不备”,“不但侨宦富商为然,中产之家勉强徇俗,惟务外饰,内鲜积藏”。汉口人举行婚礼,场面浩大且多繁文缉节。逢年过节,妇女们可以与男性一同游戏娱乐;“报导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青年妇女可以落落大方地抛头露面,毫不避讳;“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简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话,舌尖透出十分春”,真可谓“闺阁言谈,胜于男子”。

——摘编自袁北星《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

时间重要事件
1984市政府提出了以交通和流通为两翼起飞劳动整个武汉经济发展的战略。为解决资金来源,城市建设者在国内首次实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这是城建部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2000城市建设者杨起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的风帆,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践“负债建设“思路,采取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招商引资.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等资金筹措方式:推行投融资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
“十五”计划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完成基建投资32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倍。武汉的城市交通变活了,楼房变高了,设施变多了。地上变缘了,江滩变是了
未来“两江交汇.百湖环绕”,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建设者将大作“水文章”:“九省通衢。穿越时空”,武汉将成为全国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中国中部经济中心的强大聚散与辐射功能……

——摘编自成建国等(巨变——武汉市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建设巨变的原因。
2021-12-26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以后,饮茶之风在英国日益盛行,而当时只有中国才出产茶叶。1799年,英国全国消费了300万磅茶叶,是一百年前的200多倍,在东印度公司的内部文件里,对茶叶的定位是:日用必需品。一百年间,东印度公司购买茶叶花费了5387万两白银,茶叶贸易占了东印度公司的利润总额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0%.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加,茶叶出口规模更加扩大,1867-1894年,中国茶叶输出额几乎抵消了英国输入的鸦片贸易总额。1834年,英国军人查尔顿在印度阿萨姆地区找到了一种茶树,虽然经过大规模宣传,但在口味和市场接受度上均无法与中国茶叶竞争。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茶叶日益成为清政府财政的依靠,也成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生活必需品。1851年,英国植物学家福琼通过走私将小茶树和茶种带到印度,并带回8名中国茶工。伴随工业化的推进,印度茶叶成本不断下降,虽然在口感上逊于中国茶,但成本只有中国手工制茶的三分之一。1889年以后,通过战争与条约,印度茶进入锡金、不丹,并在西藏获得了减免关税的特权。中国不仅是茶叶出口大国,更是消费大国,内部消费是出口数量的8倍。但近代以来,清政府接连战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茶商的捐税负担也越来越重,市场逐渐被印度和日本挤占。

——摘编自徐方平《近代中英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和启示》

材料三     1905年,两江总督派人去英属锡金考察后发现,中国人把茶叶当土特产,而英国人将其作为生物科学来研究,前期研究育苗、栽种、施肥、修剪、杂交、土壤分析,采摘后用机器加工,再用化学方法分析营养成分、影响味道的因素以及保存方法。

1890年英国人汤姆斯·立顿用自己的名字推出立顿红茶,出售小包装的茶袋,解决了英国民众购买和冲泡茶叶的麻烦。此后,立顿在印度锡兰岛,购买了18210英亩土地建设茶园。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誉。进入21世纪,立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茶饮品牌。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叶的现代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打破中国对茶叶贸易垄断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茶叶贸易地位不同发展走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当今中国茶叶营销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