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4 道试题
1 . 18世纪中期,英国人用马车在脏兮兮的路上或者用风力和水力在海上将货物缓慢地运到市场。到1850年,火车冒着蒸汽在英国2000英里的铁轨上轰鸣运行,将人和货物迅速、便宜、可靠地运到分布在各地的车站,给制造业、商业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是
A.改变了生产方式B.提高了运输能力
C.促进了城市发展D.加剧了环境污染
2 . 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关于季风和洋流的知识丰富,航海中使用星盘定位,这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条件,然而海上的艰难险阻并不曾减少半分,牺牲仍是巨大的。 首个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o.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以及疫病流行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5 . “积极进取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绕开政府的规定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此外,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把英国专家吸引到他们的土地上。”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
A.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B.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
C.英国阻滞世界工业化进程D.市场的扩大推动工业化传播
6 .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法国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2020-08-01更新 | 719次组卷 | 37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恩施高中、郧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8 .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B.导致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C.导致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9 . 下表为1700至1800年一百年间英国出口商船吨数和商品输入与输出额。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商船吨数商品输出额商品输入额
1700 年31万吨600至700万磅400万磅
1800 年192万吨4187万磅3000万磅

A.工业革命的开展B.英国海上运输业发达
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共和国处于大西洋航道与北欧航道的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那时,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使荷兰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且是世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荷兰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资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各国商人所贩运的货物要在这里规定价格,各国贸易公司的股东要在这里开价,给欧洲各君主国政府的借款也要在这里分配。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与北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获取了欧洲高度的商业利润并夺得了商业的霸权。

——摘编自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等

材料二   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而铁路建设则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这项崭新的交通事业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德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很多线路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办的,后来也曾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然而国家的统一给德国铁路事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俾斯麦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进铁路国有化运动,但在当时自由放任思想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国有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1870年代后期的经济萧条对铁路国有化其实是一个推动,因为很多人批评私营铁路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此后,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1879年,普鲁士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正是通过国家拥有和管理铁路,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l)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航海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铁路事业发展对德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