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7世纪之前,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主要靠13世纪70年代由热那亚人开启的绕过直布罗陀海峡的南北欧直航;而17世纪之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大为便捷。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探险B.法国米迪运河的开凿
C.荷兰阿姆斯特运河系统的建立D.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
C.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D.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如表为南宋古籍关于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都城词类频率统计表。这反映出(     
南宋古籍关于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都城词类频率
时期书名京师都城京城京都
汴京临安汴京临安汴京临安汴京临安
宋孝宗《乾道临安志》2
宋宁宗《夷坚志》10878
宋理宗《淳祐临安志》3221
《都城纪胜》136
宋度宗《成淳临安志》1635145512
总计1423781213612
A.南宋官民对汴京地位的坚守B.直捣黄龙成为朝野共识
C.南宋在舆论上实行双京师制D.临安无法代替汴京的地位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4 . 夏代历法《夏小正》中有记载:正月时有俊风,农纬厥耒(整理农具),囿有见韭;三月越有小旱,始蚕,祈麦实;四月囿见有杏;五月种黍。这说明夏代历法(     
A.体系发展已成熟B.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
C.催生了农时观念D.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中说:“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从鲧禹治水锻造华夏民族早期统一体,到周人饮水务农浇灌出中国礼乐文明源头;从秦国修建灵渠等水利设施一统六国,却曲解“水德”二世而亡,到汉朝重新定义“水德”,与民休息,奠定四百年新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域战争隔限南北,到隋唐开凿大运河,从经济上将南北深度融合为牢不可破的统一体;从宋元明背靠草原、走向大海,拓展海外贸易,打开中国历史新局面进而积极参与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到清朝被海上的敌人敲开国门,被动进入世界现代化新秩序。五千年历史风雨兼程,沧海桑田,水运与国运彼此影响,互相重塑。中国历史走过从大河起源、往大江拓展、向海洋进发的万水千山,经过1840年以来的反复试错、摸索,最终找到了连接大洋与大陆、成为陆洋枢纽的崭新定位。

——摘编自吴鹏《水运与国运》

(1)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隔限南北的水域战争指的是东晋和_____(少数民族政权)的_____(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水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水运”的特点。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6 . 如表所示为西周时期农官系统的部分情况。这一系统(     
农官职能
司徒负责农事的高级政务官,管理从事劳作的农业生产者
司空掌工程,农田的规划与整治是其职责所在
农正管理籍田生产,直接指挥和督促农夫劳动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D.推动了官僚体制的完善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 1750年) →法国(1760~1840年) → 德国(1840~1910年)→ 美国(1920年至今)。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至少3个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控制体系。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社会组织体系的重构应该说是成功的,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功的选择,它有效地实现了部分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强大的基层组织体系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五)历史试题
10 . 如图为2013—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统计图,据此可知2013—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单位:次)(     

A.物流服务网络已覆盖亚欧大陆全境B.交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
C.“一带一路”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D.中欧关系持续稳定友好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押新高考第9-10题 中国现代史: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