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     
时间河北山东河南平均
顺治十八年(1661)5.328.699.427.46
康熙二十四年(1685)5.629.049.017.77
雍正二年(1724)6.404.747.175.72
乾隆十八年(1753)7.017.6010.168.26
乾隆三十一年(1766)4.093.774.424.09
嘉庆十七年(1812)2.753.393.013.06
A.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B.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
C.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D.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2 . 花生最早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西方的殖民扩张B.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C.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D.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3 .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4 . 近代前期,那些时常受到猎奴侵扰的非洲人,可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非洲社会进步
C.“三角贸易”优势逐渐丧失D.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影响。
6 . 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 “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7 .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其影响。
9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商品匮乏,经济萧条,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使(     
A.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B.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
C.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D.国际市场朝纵深方向拓展
10 .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D.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