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 . 粮食安全。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用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壇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呼吁,于1981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摘编自李晨曦、吴克宁《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2023-12-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缓解农产品过剩的砝码。在农业全球生产体系中,美国产业控制力体现在产业资本形成对粮食以及农业的控制,资本推高粮食的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使这些国家沦为美国的农业殖民地。美国借助市场和国际分工的无烟战争占有了他国的土地,出现土地资本化和粮食的金融化现象,危及全球的粮食安全。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

——摘编自李素琴《金融资本下美国粮食武器战略对全球农业控制研究》

材料二   美国小麦的倾销使日本大米销量逐年下降,世界农产品过剩引发国际粮价下跌,自然冲击着日本市场。日本的小麦、大米甚至粮食自给率下降。二战后日本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粮食对外依赖度。19731974年全球粮食危机时期,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的依存系数达到67%。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粮食政策并分析其危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的粮食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4 . 【罐头的发展历程】

材料   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当1941年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

19614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航计划。

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

——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粮食安全]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二战以后,欧洲粮食严重不足,欧洲一些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法国,他们从加强农业研究与农业教育入手,狠抓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提高进入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法国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超过了本国及欧盟需求,其余出口。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等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自成立伊始,就深受粮食匮乏之困扰。1931210日,鄂豫皖特委曾中生就向中共中央报告说,粮食问题是“最严重问题”之一,“有牵制全盘计划失败的危险”。为了应对严重的粮食危机,鄂豫皖中央分局采取了多项举措。其一,转变解决粮食问题的思路,将发展生产作为根本途径,还大力推动种植杂粮运动;其二,加强粮食的节约、储备、调剂和禁运工作,并设立专门粮食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其三,通过武装夺粮、减免税收、保护秋收等多种举措,增加粮食的流入并减少流出,为了防止粮食外流,鄂豫皖中央分局要求广泛进行政治宣传教育;其四,调整和纠正粮食问题上“左”的错误……鄂豫皖苏区的粮食工作取得了相当成绩,“粮食不再感缺乏了。”1931年中国多地发生空前的水灾,而鄂豫皖苏区却“获得了大大的丰收,冲破了饥荒的难关”。粮食危机的纾缓,为鄂豫皖苏区的发展和反“围剿”斗争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黄志高《地缘粮食革命:鄂豫皖苏区的际遇与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与二战前相比,二战后法国解决粮食问题主要举措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鄂豫皖苏区应对粮食危机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启示。
2024-01-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

——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调查显示,当时英国的土地持有者人数超过100万。但其中不到7000人占有着全国80%的土地,而大约400户土地贵族却掌握着全国24%的土地。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少2/3的谷物收入和3/4的脱粒以及大量的日常谷仓工作是由农用机械完成的。此外,诸如种子的改良、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大量采用机械完成。在此背景下,英国的农业利润不断增加,18511873年间,英国的农业利润翻了一番。到19世纪末,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主的格局;降雨充沛草原区,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威尔士东部和苏格兰北部,地势较高、土壤条件较差,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以谷物和畜牧业并重。据统计,在18431900年间的10名英国首相中有7名是土地贵族,内阁其他职位也多数被土地贵族所占据。几乎整个19世纪,英国的土地贵族阶层始终牢牢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的大权。

——摘编自丁士军《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并记载了辣椒,将其带回西班牙,很快传入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降,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知。
8 . 【古今经济发展】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

——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9 . 【食物传播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的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随后,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工具理性所代替。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与此同时,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食物的历史表明,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行为,即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的原因,并归纳近代食品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概括饮食文化交流的特征。
2022-05-24更新 | 32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10 . 吃什么?怎么吃?人类上万年的文明进程对此做了最好的注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食物上或饮食上的改变,变化的程度很大,足以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或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第一个突破,就是“火”的发明使用,火的利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第二项就是农业的出现,农业也可以视为一项重大的革命,中国境内产生农业以后才可以说有中国史。第三次重要突破是“面食”的输入,面食是东汉时期以后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麦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第四次是美洲农作物输入中国,包括番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第五次突破,到目前为止仍有持续影响的当代事件,那就是美国速食快餐的进入和流行。

——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饮食史上的几次突破》

材料二   澳大利亚人在19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出压缩气体冷却器,找到了可保存食物又不会改变味道的方法。20世纪工业化加工处理速食食品风靡世界,贸易流动不再受大自然的左右,工业化国家的肉品变得便宜而充足。速食食物能让人方便两三口吃完,或在电视、计算机屏幕前进食。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帕莎迪纳开设第一家得来速餐厅,每人1.5美金的汉堡成了平民食物。1960年,Tads餐厅推出塑料膜包装的冷冻晚餐,顾客用餐桌边的微波炉自行解冻。微波炉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人不必彼此等待用餐时间,然而大家围在营火、锅子、餐桌旁产生的情谊却可能毁于一旦。让人更担心的是调理过的食物经过解冻加热,便成为微生物密集寄生的温床。有些地方的人们更反感于必须接受滋味标准化的产品。

——摘编自〔英〕菲立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饮食史上的突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速食食品在欧美逐渐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2022-05-15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三9月起点备考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