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2024-05-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成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随之发展起来。一方面大量破产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生计,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除了沿海沿江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发展,其他城市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度假休闲需求。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复合型购物中心,对优化城市商业结构、改善城市商业及购物环境、更新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现代购物中心与城市化的关系。
2024-05-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城市化开启的主要原因(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2024-04-25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单元、居住之所和权力空间。城市化率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中(%)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A代表发达国家,B代表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指出19世纪中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中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病”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05-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存在显著区别。目前,关于镇的设置最早史料见于元琛在北魏道武帝时的一封上书:“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宋代,政府将镇市列入行政建制,位居县城之下。《嘉泰吴兴志·卷10》记载:“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

——根据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是以设置城乡合治的地域性地方政府为基本构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置城镇型地方政府——市、镇。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出现,导致地方政府体制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主导类型中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

——根据陈小京、伏宁、黄福高《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有何区别?宋代“镇”的功能为何发生变化?简述宋代至明清“镇”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地域性地方政府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代,曾享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摘编自李如意等《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材料二   张家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期时间说明
张家口堡时期从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中期张家口堡建堡,因其“为敌(元政权)要冲”,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及其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张家口上下堡时期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平定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到强化,为互市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汉蒙、中俄贸易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张家口”地名的扩大
张家口域市时期咸丰到宣统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北洋三口开埠,使中国北方被迫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德、英、法、日等国加入张家口的经济贸易中,使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市场呈现外向化和开放化特征。张家口城市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实体地城进一步扩张,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地名一张家口

——摘编自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不断扩张的原因。
8 . [城市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   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 “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 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   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二   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 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 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 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 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下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

郡、封国

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

道/藩镇

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城市急剧增多,规模扩大。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莱比锡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1835年,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德国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全长6.1公里,标志着德国铁路运输时代的开始。“铁路热”开始在全德兴起。到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主张城市自治,废除农民封建义务以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摘编自李富森《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俾斯麦解职后,威廉二世于90年代提出劳工保护立法;1911年三大立法与其他新增法典被并称为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年增《遗族保险法》和《雇员保险法》,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这既得益于工业化的成果,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5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