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4 . 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四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晚清卷》

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第二十三章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
启蒙的历程
一、“天下”的破灭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
中国不“中”……
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博洛尼亚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法学研究中心,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并以学生主导大学的特色别具一格。大学所处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端、雷诺河畔,是欧、非、亚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自由城市.博洛尼亚在十一世纪繁荣起来,各路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比比皆是。I088年,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的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创办了法律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之一),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大多出身尊贵,地位显赫,反而获得了大学的掌控权。教师仅保留对学生进行考试、发放教学资格证书或制定公共试用期的权力。

——摘编自李飞《大学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书院和博洛尼亚大学兴盛的背景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宋代书院和博洛尼亚大学办学的异同。
2023-12-10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音乐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的见证。

材料一: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摘自《自由结婚纪念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摘自《国民革命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摘自《春天的故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编钟的特点,并说明编钟所承载的时代内涵。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影响音乐和歌词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音乐发展的趋势,并评析“音乐是时代的见证”这一观点。
2023-11-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称紫禁城。故宫主要建筑自南向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雍正帝时期,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故宫被抢劫的无价之宝多达数千件。1912年以后,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仍居故宫中。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故宫。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6年又被运往南京,七七事变后,又运往大后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摘编自胡先妮《最伟大的文明奇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与中国历史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它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2010年8月以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展开。该工程计划用3至5年实施,由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和山庄水系治理,并确定了古建筑保护、文物科技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3项山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摘编自林国姿《游记:走进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

材料二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始建于1911年,占地112639平方米。民国三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和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民国三十五年,少城公园、成都市图书馆改为“中正公园’,及“中正图书馆”,拨款维修,稍改旧观。1949年,胡宗南部在园内驻军,砍伐树木、拆毁门窗、烧毁存书,使公园又遭浩劫。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统筹力度,推动规划设计和项目落地,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在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革命遗址鲜活起来,建设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近年来,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沿线富集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地区发展塑形、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

——摘编自2022年10月中国旅游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时期避暑山庄修建的政治目的,并概括当代所采取的保护避暑山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影响人民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及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
2023-10-19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2024届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5-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