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抑狼谴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属县八,户六万……有闽濮、鸠僚、傈越、裸濮、身毒(印度)之民。”这一事件(     
A.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B.加强了西汉对云南地区的统治
C.促使中印陆上通道正式开通D.说明哀牢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诸葛亮《诚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困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南宋·赵鼎《诚子勤廉》
“凡在朋中,切成自满。惟盧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元·许衢《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3 . 如图是伊朗史学家拉希德丁(1247—1318年)《史集》中一幅描绘成吉思汗追逐敌人的波斯图画和伊尔汗国的基督教徒将畏兀儿人拉班·扫马出使西亚,欧洲经过编纂为叙利亚文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译本)。这些资料可以佐证,蒙古西征(     

A.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D.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2023-11-12更新 | 323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道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是一个更古老、更伟大的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都提到过中国的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伏尔泰对比欧洲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认为中国是伦理道德最好的民族,他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因而对于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十分向往。

——摘编自马克毒《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就外国人所编译的书籍而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宗教传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凡是思想比较开明、领导和参加过社会变革活动的官员、绅士和知识分子,几乎都受到过西学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通过阅读传教士译着的西方史地书籍成为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奕䜣、曾国藩、张之洞等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中译西书。李鸿章甚至在1889年用培根、达尔文学说考试学生。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中国人自主译着西学书籍的高湖,译书的重点转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和革命史。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推崇中华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发生的变化。
2023-11-10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先民除了创造出杰出的农耕文明模式之外,也创造了游牧文明模式。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在长时间的文化同化中,民族差异不断缩小。同时,长年游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据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有的向东,定居在今陕西、山西境内;有的向南,定居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游牧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023-09-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清代学者曾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元代书院政策是服务于元代汉化文教方针的。元代以前的书院几乎全由私人或民间创办,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认、支持或部分资助。元代时,各级官府增加经费直接兴办书院,为书院专拨学田,官办书院享受与各级官学同样的官费待遇;对经费困难的民间或私办书院,也尽量给予经费上的资助。同时,对书院自筹经费和自营田产也加强管理和控制,明确规定:“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元代书院的山长、教授有不少直接由各级官府官员兼任。即使是私人延聘的山长或教授,也要由官府认可后才能被授以学官之职,与官学学官同等对待。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书院官学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书院官学化。
2023-06-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出处主要观点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
伍加伧、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
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

——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2023-06-21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九)历史试题
8 . 大英帝国在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持有一种帝国情结,总是以帝国的视角审视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的关系。英国通过通婚等形式实现外来移民的“血统改造”,使其放弃对母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成为真正的“英国人”。对英国此举理解最准确的是(       
A.稳定了英国的社会秩序B.违背了文化多元主义原则
C.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分歧D.维护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0年以来,外国人入境中国人数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8,我国外国人入出境首次突破9000万人次,95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不仅是移民来源国和过境国,也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国。

中国海外移民移居世界各地,他们对祖先和祖籍地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这些海外移民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构成自成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此维系海外移民社会的正常运作,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

——摘编自曾少聪《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吸引外国移民来华的中国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外移民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及其特点。
10 . 先秦时期,巫师掌管祭祀礼神事务。此外,《国语》记载巫师观天象“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说文》记载“古者巫彭初作医”。这可以用来说明(       
A.天文观测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B.先秦社会宗教信仰的持续松动
C.关注现世民生的观念由来已久D.王权与神权结合强化政治统治
2023-06-21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