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024-05-01更新 | 217次组卷 | 5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统”,从政治统一体到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孕育。经过先秦、秦汉魏晋、隋唐至宋辽夏金、元明清时期数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族人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象征,为强化各民族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提供了心理结构、情感支撑和价值能动。

——摘编自马慧、刘毅《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的大一统思想研究》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4 . 1912年2月,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民国教育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后成为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这一新思想(     
A.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B.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发展
C.赋予教育服务于富国强兵的使命D.促进了完整教育体系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周王每遇国事,便在外朝召开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大会,征求国人意见以定对策。《左传》记载,春秋时国人参与的国事有:出君、杀君;公族内乱;人心向背;国人安定。这表明当时(     
A.周王权力走向衰微B.民本思想影响较深
C.原始民主传统犹存D.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2023-12-30更新 | 2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教育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本思想,是一种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思想,它承认、重视民众对维护国家统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反映民众的根本愿望和要求。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上古到近代历代思想家们围绕着“民”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民本思想。从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它主要历经了五大阶段。

时间阶段发展特点
夏、商、西周民本思想的孕育和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形成和理论概括阶段
汉至唐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明清民本思想的成熟和蜕变阶段
近现代民本思想的转换与质变阶段

——摘编自周家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归宿》


选取中国历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12-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8 . 德、刑是古代当政者常常讨论的两种施政措施。周公“明德慎罚”“制礼作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孔子的看法则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据此可知(     
A.周公和孔子思想主张截然不同B.前者强调依法治国
C.两者都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D.后者主张礼法结合
9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节选)。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人物思想
孔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孟子“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
荀子“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A.源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B.具有注重人伦日用的济世情怀
C.主张探求自然运行规律D.促使春秋战国的局势由乱到治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这一现象(     
A.是南方经济转型的必然后果B.体现出美国种族矛盾的缓解
C.顺应了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D.使美国黑人共同体意识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