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 . 主题一 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

材料一   希腊文化,主要是指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文化。希腊城邦孕育了杰出的文化成就。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之中,希腊文化是最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古代文化之一。尽管希腊文化是在吸收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文化成果却光辉盖世,获得古典的美名。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辐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至今,以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古典时代的希腊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全面繁荣: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兴衰》

材料二   罗马征服整个巴尔干半岛之后,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希腊人被当作奴隶带到罗马,给罗马奴隶主贵族充当家庭教师、医生、仆人、建筑师、乐师等,奴隶教化了主人。同时,许多希腊艺术品被作为战利品运到罗马,各类哲学、文学和科技著作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为罗马人所吸收和借鉴。有钱的罗马人,都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子弟赴希腊留学。从文化方面来说,帝国的扩张使得它接触到希腊文化。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没有太多的闲暇顾及诸如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相反,更注重于实际行动,他们所要求的是运用自身的智慧从哲学中直接找到为其运用的某种行为准则或治国方法,并将他们再进一步具体化。古罗马人选择了借鉴。罗马人惨烈、持久的征战中,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许多统治者和高官都师从希腊奴隶或希腊家庭教师,因为他们认为希腊语更优美,表达力更强。帝国建立后,希腊人的建筑艺术、雕塑和绘画、圆形剧场在罗马迅速蔓延。那些在军事上发迹的贵族发现自己的口才同自己的身份已是大不相称,于是他们纷纷拜倒在能言善辩的希腊人面前,希腊人的修辞学也因此特别走运。

——摘编自谢振玲《论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材料三  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材料四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五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主题二 中古欧洲文化

材料六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七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八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九 980年,基辅大公圣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东正教。1054年,天主教与东正教分道扬镳。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这种隔绝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5世纪,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这样,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

——摘编自王崇梅《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希腊、罗马给人类留下来哪些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文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七、八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
(7)根据材料九,指出中世纪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文化联系演进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罗斯的视角,说明其成因。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
2024-01-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3 . 右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以民为本B.家国情怀C.自强不息D.天下为公
4 . 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     
A.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B.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D.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圣经(Bibles),科学(Science)和商人手册(Merchants’Manuals)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B.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D.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统一使用小篆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20更新 | 1340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15世纪后,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始了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白人移民被称作半岛人,处于最上层;美洲出生,父母都是白人移民的人,被称为克里奥尔人,一直受到歧视。半岛人与当地的印第安妇女结合,混血后代被称为梅斯蒂索人。葡萄牙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后代,被称为穆拉托人,处于底层。这表明,殖民活动(       
A.改变人口结构和分布B.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C.促进文明交流与交融D.促成世界文化多元发展
8 . 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
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9 .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从公元8世纪至9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地区流传,据统计在240多个大小故事中,至少有20多个故事呈现有中国元素。如《卡麦尔·扎曼与布杜尔公主》《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其中人物形象阳光和善,最后都过上了美好生活。这一现象反映了(     
A.阿拉伯文明影响中国文化发展B.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似
C.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遍性D.经济的交流带动了民间文化交往
10 .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     
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2023-12-15更新 | 573次组卷 | 6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 押题卷02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