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港开发较早。唐代广州港,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港口,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贸易。随着中国造船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广州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各国海上丝路商贸活动十分兴盛。市舶司的设置,建立了与海外更为广泛的联系,广州港口中外商船云集,彰显了唐代广州港商贸的繁荣程度。唐代后期,各国商人聚集广州,蕃坊成为外国商人的居住区。

——薛正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口》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豆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广州港商贸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并简述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2024-0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他们在战后初期是从南欧招聘劳工的,后来转而主动从中东和北非大量招募“客籍劳工”。到了20世纪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部分地区如台湾、香港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80年代全球人口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移民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02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是晚唐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物兴的极本动因。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其产生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迁传”的生活习俗以及都落之间的战争有关。匈奴族的南下与西迁将蒙古草原地带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强有力的连搬与拓展。随着唐朝对漠北草原的统一,草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元朝,驿站制度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达到顶峰。草原丝绸之路既是政令、军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外进行商贺往来的主要线路。但随着元朝的覆灭,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生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摘编自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一从“冰上丝绸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俄两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时代价值。
2023-12-17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书院是继“学宫”“太学”“国子学”之后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至圣先贤们进行儒学承继的文明再造。它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既有官学的成分,又有对传统私学的继承与发扬,是与官学、私学相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实体存在。它是集藏书、修书、教育、学术、祭祀、议政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经义的理解与探寻。书院的创办者和主持,一般是当时的名师宿儒或社会贤达,他们既热心于教书育人,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传授学术心得。

——摘编自吴玉军《试论民办高校对古代书院讲学模式的借鉴》

材料二   1882年,张之洞抚晋,在山西省城太原创办了一所新式书院——令德堂书院。创建之初,教授内容仍以经史、考据、辞章为主,但增加了自主选学部分,给学生自主选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胡聘之任山西巡抚后,1896年奏请改“学院”为学堂,另立水师、武备、船炮以及工技制造等类教学内容。此学堂,中西学并重,为近代山西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1901年8月,清廷颁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府改设中学堂、县改设小学堂。晋抚岑春煊在令德学堂基础上,合并晋阳书院,筹办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丽文《晚清书院改学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书院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书院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023-11-24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概括指出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5~16世纪的人口流动地图,说说你的设计主题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秦始皇时代的神仙传说与徐福东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十分可疑,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海上交往和催生弥生文化的历史。8、9世纪,“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诸国、印度洋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域,并与航向日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海路相连接,对东亚各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摘编自李庆新《海洋贸易、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变迁——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思考》

材料二   “朝鲜”之称在古书里既可以用作国名,也可以用作地域名。如《盐铁论》中就有“(燕国)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录。《史记·朝鲜列传》亦载:“秦灭燕,属辽东外微(藩属)。”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高句丽王元在给隋文帝的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为由,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直接管辖。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

——摘编自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失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前中国和东亚邻国交往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史籍中“朝鲜”和“辽东”关系的变化,并简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3-11-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