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3-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制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中国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最初笼罩在神学迷雾之中。教会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大多附设有教会学校,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宗教神学的“婢女”。11世纪时,城市里出现了私立的行会学校、市民学校等,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与此相应,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其中不少人既精通神学,也熟谙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第2版)

(1)据材料,概括11世纪后西欧学校教育出现的新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趋势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评价《唐律疏议》。
2023-11-2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美府统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诸葛亮《诚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困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南宋·赵鼎《诚子勤廉》
“凡在朋中,切成自满。惟盧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元·许衢《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道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是一个更古老、更伟大的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都提到过中国的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伏尔泰对比欧洲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认为中国是伦理道德最好的民族,他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因而对于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十分向往。

——摘编自马克毒《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就外国人所编译的书籍而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宗教传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凡是思想比较开明、领导和参加过社会变革活动的官员、绅士和知识分子,几乎都受到过西学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通过阅读传教士译着的西方史地书籍成为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奕䜣、曾国藩、张之洞等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中译西书。李鸿章甚至在1889年用培根、达尔文学说考试学生。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中国人自主译着西学书籍的高湖,译书的重点转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和革命史。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推崇中华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发生的变化。
2023-11-10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