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时间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 18.3%18.3%2.4%22.9%5.45 亿
1750 19.2%13.1%1.6%30.9%7.28 亿
1850 22.7%8.1%5.1%35.1%11.71 亿
1900 24.9%7.4%9.0%24.9%16.08 亿

——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二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4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大洲15-19世纪人种变化估计数值(单位∶人)

年份白人黑人混血人种原住民
149000050000000
1570138000235000250009700000
16507250008150006440009105000
18521319000118800062520008211300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时间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判断材料一所示的大洲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021-04-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0年—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单位:百万)

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
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
欧洲10018.314019.226622.740124.9
美国加拿大10.210.1262.3815.1
拉丁美洲122.2111.5332.8633.9
大洋洲20.420.320.260.4
非洲10018.39513.1958.11207.4
亚洲33060.647965.874963.993758.3
总数545100.0728100.01171100.01608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表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 . 人口流动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

——丰华琴:《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材料三: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3)据材料三,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2020-08-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材料三   1985—1990年我国农村迁出人口为2130.11万人,占迁出总人口的62.48%。这些农村迁出人口主要选择迁入城市,占比为78.48%,其中选择迁向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为364.85万人。随后该数据逐年增加,在2005~2010年增长到3534.55万人,20年间增长了8.7倍。三大城市群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比例也相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30%提高到65%左右。

——摘编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0-06-2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皖江名校2020届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汉代以降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二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上表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前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发展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时期人口数量
夏商周三代传说1200万左右
战国到汉初估计2000万左右
两汉时期平均四、五千万
隋唐时期平均5000万左右
两宋时期最高峰时7681万
明洪武26年至万历6年6054万到6069万
清乾隆初年14000多万
清道光中期41000万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总体维持在45000万左右

——摘编——整理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据统计,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大约有54000多万,此后国家组织了多次科学的、全面的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进行,1954年公布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人口总数723070259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是一次现代类型的人口普查,当年获得结果以公报形式公布,全国总人口为人。

——摘编自《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并总结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建国前、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不同。简析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人口发展问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