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近几年我国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8项。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同价值在于它们能够(            
年份地点项目
2016年广西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2017年福建厦门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2019年浙江杭州良诸古城遗址
2021年褔建泉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A.代表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B.体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C.展现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D.成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标志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三次西征以后,蒙古统治者挟持军事上的胜利,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徙到东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回人,这些回回人原是居住在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迁入中国后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充当职业军人,担任传教士,或者依靠贸易为生,少数人在中国当了官。另有一些从唐宋以来就频繁地出入沿海港口、经营对外贸易的阿拉伯人,和当地民族居民通婚,产生了“土生蕃客”的侨民世家。回回人东迁以后,这些穆斯林侨民也加入回回这个队伍中。从那时起,在中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点的,使用汉语而又具有学习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回回民族。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亚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

——摘编自陈积敏《当前国际移民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回族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国际移民的特点。
4 .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除了完善取士制度,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有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和崇文馆。唐代还出现众多门类、范围广阔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则将书院发展为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元代政府大力扶持书院,书院院址多选于山林名胜之地,主持人称为“洞主”或“山长”。书院的出现,不仅对各种思想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代表着社会良知,担当着社会道义,是批判现实社会黑暗腐朽势力的一股力量。到了明代,由于阉党魏忠贤矫旨尽毁国中书院,此后书院渐渐衰落。明代的学校,中央设有国子监(贵族学校),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校(军事学校)。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朝,科举制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试内容:第一类为经义,出题限于四书五经,文体多为八股;第二类为诏诰律令;第三类为经史时务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改革,改造各级官学,书院改设学堂,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在晚清最后十年中,留日学生在留学生中占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在政策上提倡、鼓励;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民族危亡感的强烈震荡;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留学生们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热情投身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事业教育、军事教育、法政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留学生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体。这些变革实现了以日本教育为模板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第一次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培养和造就了中国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有1.6年,2018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0.6年,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1949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51年起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扫盲运动展开的过程中,基础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报告中指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技术人才,其基础在于教育。故要求各级党政官员,切实抓好小学教育的普及。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从最初的扫盲运动到之后基础教育,再到如今推进教育信息化2.0,中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跨越式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教育强国之路!图说中国70年教育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清末兴学热潮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3-08-25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天成学校2023届高三4月段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3-09-29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孟子提出了“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理念,要求“明君制民之产”,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制度保证。荀子则将“王道”融入儒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哲学范式,把“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作为社会资源和财富规范,以此来保障富国裕民目标的实现。儒家还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通过养民、富民,进而实现百姓富裕,达到国家富裕的实践逻辑,是儒家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本位与价值归宿。

——摘编自董潇珊、陆永胜《共同富裕的儒学基因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况之中,党和国家一立都特别关注农村脱贫问题。1950年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1953年开始 在农村推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在农村建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五保户保障制度,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保障。改革开放后又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制度,国家还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1994年制定了专门的扶贫计划,组织社会力量对贫困地区进行对口扶贫,并注重调动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鼓励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决策。进入21 世纪后,党和国家根据各贫困地区特点制定了多种重点扶贫方式,并建立了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14年开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方式转入精准扶贫,将扶贫对象全部具体到户到人,建立了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并探索出了多种新型扶贫方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段金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总结新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人类减贫事业的贡献。
8 . 学校映照历史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交流、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形式和内容等的不同,也因时而变、应时而动、推时而进。

材料一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开办私学,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行礼、演奏音乐、射箭、驾驭车马、书法、算数)等六种具体技艺的讲解和操练。“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柏拉图创建“学园”,大门上镌刻着一句话:“不谙几何者不得入内”。在学园内探讨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

——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南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1世纪以来,西欧一些城市兴办大学,这些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也有一些世俗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1886年到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有:“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中外各国刑律轻重宽严异同得失考”“《墨子》经上及说上,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其条举疏证以闻”。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四   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毛泽东同志曾经寓居岳麓书院,我相信他的实事求是思想就是来源于岳麓书院。……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习近平(2020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外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中外学校教育不同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中西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这一历史现象?
2023-12-05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材料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发言,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后期)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材料二:

图1

图2

图片说明:2021年8月30日美国正式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的任务。图一所示,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图二是美军撤离阿富汗过程中震惊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为了逃离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众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国军机。

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关于这场战争)一些清醒的战略界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6日08版)。……事实上早在1997年,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警告北约,继续东扩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引自环球时报-环球网2022年3月8日报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约”是指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后冷战时期美、西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材料四: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的扩展方式有哪些?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又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请说出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