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元朝时,政府除设学校教授汉语、蒙古语外,又设回回国子学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设立“回回药物院”“回回司天台”,学习使用阿拉伯、波斯的知识技术。元朝的做法
A.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B.体现了大众教育的色彩
C.有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D.适应了科举取士的需要
2 .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法家和黄老之学创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唐代鼓励佛、道、儒“三教”自由辩论;明朝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以上史实说明,中国
A.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创新性B.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C.文化发展深受西学东渐影响D.文化发展延绵不绝的连续性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将翻译作为“学术传教”的一种手段,虽然将中国古代典籍和文献著作等输出至西方,但在传教士翻译作品中,涉及宗教和科技的译著差不多各占一半。在西学汉译的过程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及《测量法义》一卷、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的《圜容较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传教士们还采用转译或著译的形式,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编写成介绍中国的著作。在翻译中,他们往往还会从汉语中寻求已有的词汇来表达西方的新鲜事物,必要时,译者还会赋予旧词新意。西方传教士来华还肩负着反馈介绍有关中国信息的使命,并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不断介绍到国内。

——摘编自王佳娣《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晚清的知识精英译介西方著作是为了实现他们富国强民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严复的《天演论》并没有照实翻译而是有选择有取舍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是要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梁启超译介的《佳人奇遇》是为了宣传弱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运动。他认真对比了马丁布伯和马丁路德翻译的两个《圣经》译本,发现无论从翻译技巧还是译本的文学价值来看,两个译本都堪称优秀之作,但两部译作问世后均遭到不公正批判,而林纾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刚出版就打动了中国读者的心,被称为外国的《红楼梦》,博得了严复、康有为等人的高度赞扬。

——摘编自朱庆《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特点,并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翻译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
2021-12-02更新 | 3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下南洋”,即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东南的浪潮,始于17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第二个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工人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华工贸易。20世纪初以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掀起第三次高潮,其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西方宗主国的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南洋华侨、尤其是第代华侨的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族、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又由于20年代以来侨教和宣传极力灌输民族主义意识,在中日对抗加剧时,以山东筹赈大会为契机,广大南洋华侨终于聚集在爱国主义旗下,在其领袖陈嘉庚的率领下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在陈嘉庚的号召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洋华侨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
6 . 上海开埠通商后,徐家汇的德昌顺南货店按照洋人的配方,制作杏仁饼,供应教堂,成为招待宾客的上品。1858年,首家面包店在上海开张,为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名为埃凡馒头店。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人们崇尚西式的文化B.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饮食文化的中西融合D.消费追求奢侈之风
2021-07-2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清时期,家训文化异常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教民六谕》作为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稍加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B.传统信仰趋于崩溃
C.西方文化传入冲击D.宗法制度逐渐强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许多游戏活动孕育而生。《战国策》载:"临淄之中七……其民无不吹字、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火、六博、踏鞠者。”文中所提到的“斗鸡”“走犬”“六博”“踏鞠"等都是当时社会上非常盛行的游戏活动。
西汉前期体育、游戏和娱乐活动十分盛行。“文景之治”时期,有些地方出现了“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的热闹景象。民间下棋也蔚然成风,至于骑竹马、荡秋千、放风筝,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朝时期七月十五孟兰盆会的出现为后来逐渐形成的中元节放河灯游戏奠定了基础。炼丹术的盛行促使了火药的发明,从而为放爆竹游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北人南迁使打秋千、踩高跷等游戏传到了江南等地,斗百草游戏也从荆楚一带传播到其他区域。
唐宋时期各种娱乐活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许多传统游戏,诸如荡秋千、放风筝、疏鞠、拔河、射箭、走马、游猎、丰草等,都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而一些新兴的游戏,如马球、象棋、般子戏、叶子戏等也得到了迅速普及。

——据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98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021-06-08更新 | 17814次组卷 | 13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在德意志各邦中独占鳌头,随着资本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普鲁士资产阶级提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要求。克虏伯公司适应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俾斯麦“铁血政策”的需要,把普鲁士军队武装成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为普鲁士在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普奥对丹麦联合战争和普奥之间的战争中,俾斯麦巧妙地处理了与俄国和法国的关系,让他们保持中立。同时也处理好了与战败国奥地利的关系,使其在普法战争中也保持中立。通过普鲁士王朝“铁和血”战争道路实现统一德意志的既成事实,恩格斯称之为“俾斯麦革命”。

﹣﹣摘编自关勋夏《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历史的必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新疆先后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陷入割据混乱局面,英国支持浩罕阿古柏独立。沙俄除了利用阿古柏为自己的侵略政策服务外,还于1871年7月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成功驱逐了阿古柏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为稳定新疆局势,左宗棠积极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筹划新疆改建行省事宜。左宗棠“舁榇(抬着棺材)以行”,决心与沙俄血战。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

﹣﹣摘编自罗文华《清政府收复新疆再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统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能收回新疆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意志实现国家统一和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