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2 .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鼓励海外移民,被称为移民国家,这些移民国家文化的特点是
A.种族文化冲突非常尖锐B.形成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C.实际是各种文化的拼盘D.都出现了文化大一统的趋势
3 . 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的铁路
A.是西伯利亚铁路B.是中央太平洋铁路
C.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D.是美国对外殖民扩展的见证
4 . 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这说明唐人街
A.促进了华人向世界各地的迁徙B.是华人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C.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D.导致华人与其他族群的隔绝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2021-11-12更新 | 92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秦始皇陵兵马持1号坑的出土文物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九个过洞(俑坑内陈列事物的特殊结构)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这些文物
A.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B.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
C.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D.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2021-11-10更新 | 690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有了来往。下南洋的移民以闽、粤两省为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且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时期,中国就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所往来。在南北朝时期,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

——摘编自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

材料二   自西汉至唐代,国家间的使节来往,国人经商出洋的情形屡见不鲜,但当时移民尚未形成规模。宋代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迅速增加。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同时,华侨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洋,促进了当地各国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

——摘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人大批移居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下南洋的影响。
2021-07-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021-06-08更新 | 17808次组卷 | 137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2021-06-06更新 | 981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