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

材料一   宗族主导是徽州人启蒙教育的一大特色。宗族将关于读书的具体要求以家规家训的形式载入家谱中,使读书上升为宗族内部的一项规范。如洪氏家族规训中规定:“读书学问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不可一日失,故家虽贫,学宜勉力。”徽州人提倡养正于蒙。古歙东门许氏强调:“蒙以养正,圣功也!夫养于童蒙之时,而作圣之功基焉!”徽州人关于蒙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五岁就让孩子进入私塾读书,言行举止以儒者风度为标准,讲古人故事来端正其志趣;从小教育孩子孝敬长辈,逐渐地培养孩童的品性。徽州人还将蒙养与职业选择相联系,提倡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其成人之后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摘编自季海燕《明代以来徽州家规家训述论》

材料二   明朝官府沿用、改编前代和新编蒙学教材


分类
主要篇目
沿用、改编前代综合《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及改编本;“杂字”教材
经学《孝经》和《论语》
理学朱熹的《小学》;程端蒙(朱熹学生)的《性理字训》
诗歌《神童诗》;唐宋《千家诗》
名物知识《名物蒙求》《小学绀珠》
故事图画《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全名《二十四孝图说》)
新编伦理道德教育《昔时贤文※名贤集》;《小儿语》续小儿语》;专为女子编写的《内训《女小儿语《闺范》等
行为规范守则《童子礼》《幼仪杂箴》
名物制度常识新编《幼学须知》
历史知识、成语典故《五言鉴》《龙文鞭影》
属对训练《训蒙骈句》《声律发蒙》
工具书《字汇》等

——摘编自马冠男《明代蒙学教材、教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人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蒙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1-01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2 . 图1、图2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山海舆地全图》里中国位于世界地图极东一角,而几年后他重新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勾勒了世界整体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呈现了长城、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图1《山海舆地全图》(1584年绘制)                 图2《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绘制)
A.地理测绘技术不断进步B.传统思想与西学融合
C.国家主权观念日益增强D.融入世界的意愿强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4 . 中华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国粹,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这说明中华武术
A.内涵偏重武德B.技击水平领先C.蕴含家国情怀D.群众基础深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的人口迁移】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从初期的几百万到上千万乃至过亿。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高达2.47亿。人口流动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也不断增加,如2010年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80年代,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90年代后,东部沿海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上升。2000年~2010年期间太原、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省内流动规模和比重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80年代流动人口中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90年代,初中学历占比上升为第一。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

——摘编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时间段,概括其迁移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1-07-08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作采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图 《中国人的一生:就学》
A.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B.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D.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2021-07-08更新 | 44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音乐】

材料一   民国的流行歌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主张以西乐为本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除了学堂乐歌,当时还有大量流行歌曲以排遣个体感情为基础,如《夜上海》唱的是歌女的无奈和觉醒,《金丝鸟》唱出被束缚女性的苦恼,《卖报歌》唱的是报童生活,《得不到的爱情》唱的是爱情的追寻。左翼音乐家以民族危机为题材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成为民国流行音乐的另一道风景线。上海的各式饭店、酒吧、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发展空间。那时的上海是霓虹闪烁、商业发达的远东大都会,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具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以其独特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民国时期流行乐的繁荣。

——摘编自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等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两极对峙格局下政治气氛紧张,这一时期青少年群体物质生活条件富足,思想上感到空虚压抑。摇滚乐契合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和反权威性心理,他们通过摇滚乐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摇滚乐是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其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随着越南战争不断升级, 美国国内对于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鲍勃·迪伦的经典摇滚作品《敲响天堂之门》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因此摇滚乐一度成为自由、平等与爱的文化标志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摇滚乐在一些范围之内也成为一种迷乱躁动的象征,如迷幻摇滚常借助毒品增强感知力,运用灯光效果和强劲的节奏使受众进入迷幻状态,以此逃避现实、释放压力。

——摘编自杨斯坦《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社会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摇滚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摇滚乐流行的影响。
8 . 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2021-05-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学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初,经著名翻译家严复翻译,一部名为《天方夜谭》的文学作品来到中国,该书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引起了轰动。该书来自于
A.古希腊B.古代阿拉伯C.古代印度D.古代奥斯曼土耳其
10 . 人口跨地域转移

材料一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针对人口迁徙规律总结出“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

——摘编自胡磊、刘胜男《人口迁移行为规律及其理论进展》

材料二   “华工之往美,实由美人之招之使来也。当加罐宽尼省(加利福尼亚)初合并美国之时,急于拓殖,而欧美及美国东部之移民,惮其辽远,来者不易,资本家苦之。及觅得金矿,盛开铁路而劳佣之缺乏更甚,是以渡海而求之于中国。今此,加罐宽尼之繁盛,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

材料三   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例如2013年北京就有合同聘用境外专家22604人,持工作签证者20869人。上海合同聘用专家人数更多,达51805人,持就业签证者也达58911人。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人口“推拉理论”解释晚清时期“华工往美”的“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拉力”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