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并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启蒙特点不同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养老思想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到了汉代,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养老思想和礼仪,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养老制度。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施政方针,举行养老礼。授高年以王杖,举孝入仕,以此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政府发文,规定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责任。汉代极力宣传和推广(孝经》,官学和私学都开展孝道教育,尊老、养老风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养老制度开始走向法制化是汉代养老制度的一大特色,在汉代的刑事犯罪中,惩治不孝罪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制度在汉代具体实践的社会效果。对当时无论是小到家庭还是大到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延续至今。

——摘编自李韶珂《论汉代养老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政府在养老制度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养老制度的影响。
2021-01-2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 在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头绘制“二十四孝”、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文化墙2000多平方米,每家每户“量身定做”家训牌挂在家门口,宣传、影响村民觉悟和素质,如今村里孝善之行已蔚然成风。

——《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好“家训”意味着什么?》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周天游认为,家训就是成员守则、信条,是家对成员做人做事的一种规范、劝诫。如果没有好的家教、习惯养成,做人做事就缺乏文化、精神的支撑,实现发展的再飞跃会很艰难。针对作者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全面准确,论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