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在世界六大原生形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从未中断。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A.不可分割的统一性B.以民为本的人文性
C.源远流长的连续性D.多元一体的包容性
2 . 孟德斯鸠认为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中国法律——“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霍尔巴赫也认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这表明(     
A.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比欧洲优越B.中国传统文化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
C.儒家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D.东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3 .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A.血缘性、宗教性B.季节性、等级性
C.凝聚性、开放性D.民族性、地域性
4 .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A.崇尚道法自然B.主张崇德尚贤
C.提倡自然和谐D.强调格物致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政治、经济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出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与重民思想。下列观点中符合这一思想内涵的是(     
A.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D.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2024-03-27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下图为1885年绘制的《服之不衷》,其配文曰:“……差役等大半狐裘黄黄,邑尊(知县)大怒曰:‘尔何人斯?乃衣斯?衣其平时所入钱文必多不义!’饬从人将其丽服剥去,堆积于堂下而火之。每人给钱二千文易制布衣。闻者为之大快。”画中知县的做法(       

A.揭示了社会矛盾激化B.表明反帝斗争的高涨
C.展示出新旧交替特征D.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7 . 京师同文馆筹建时,清廷内部反对者甚众。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大员,大多对创办西式学堂以兴学育才不再抵触;即便是戊戌政变失败后,顽固派也并未取缔京师大学堂这一维新运动成果。这一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B.西学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推崇
C.中华文化主动寻求变革D.民族危机助推新式教育发展
8 . 《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昔古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雨水),以定群生(促使万物生存)……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这可用于印证(       
A.“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B.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
C.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D.先秦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9 .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10 .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赋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为了弥补人性的这一不足,理学家在方法论上(     
A.强调“知行合一”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格物致知”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