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永乐元年,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助为典奥。”由此可见,《永乐大典》的编纂(     
A.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奠基
B.旨在保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服务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D.是明王朝宣示“文治”的重要手段
2 . 先秦时期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促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整发展轨迹,并吸纳异域精华。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     
A.包容创新B.与时俱进C.延绵坚韧D.求善重德
2024-05-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3 .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说:“黄帝曰:‘医有五经,何谓也?’岐伯曰:‘五经者,脉口也。脉口者,气之所发也;气之所发,以生五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段话表明(       
A.天人合一观念渗透到中医学B.辩证唯物主义根植于文化传统
C.儒家的经学体系构建于西汉D.系统的哲学理论此时已经萌生
4 . 《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A.血缘性、宗教性B.季节性、等级性
C.凝聚性、开放性D.民族性、地域性
6 .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据此可推知,当时“孝”(     
A.重视血缘伦理B.孝道融入礼法C.社会行为规范D.国家政治伦理
7 .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024-01-20更新 | 1008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玉器是红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多的器物。分析显示,位于权力顶峰的最高等级个体玉器组合更为全备,随着等级的降低,玉器组合的种类也随之减少,这与《周礼》所记王至伯执圭,子、男无圭执璧的记载相似。这印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A.连续性B.创新性C.统一性D.包容性
2023-12-20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测历史试题
10 . 周公教导成王,要以前代贤王和文王为榜样,“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就是说,要了解百姓的痛苦,能安定百姓,爱护百姓,关心孤苦无依的弱者。这一思想(     
A.直接推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B.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C.启迪了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想D.是原始民主传统的体现
2023-11-2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