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商朝时,统治者举行国祭后,会将祭祀用的青铜法器埋设在都城的内城外侧周边,该举措被称为“定鼎”。从考古发现来看,除方鼎重器外,其他青铜法器不甚相同,大都是为了配享不同方位的“神祇”而安排的。这说明(       
A.商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青铜铸造已为官府所垄断
C.统治者借助神权稳固统治D.祭祀礼仪具有复杂性特点
2 . 在西周,天子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A.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2024-02-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西周朝聘盟会时,对于诸国位次,规定“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而《左传》指出“庄十五年尽僖十七年,三十五岁,凡八会,陈在卫上”,异姓诸侯在前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多有发生。朝聘盟会制度的变迁反映出(       
A.原始民主传统遗风犹存B.诸侯纷争催生文化多样性
C.宗法分封秩序遭到冲击D.周王室无力直接控制地方
4 . 春秋战国之交,韩、赵、魏作为异姓大夫取得了姬姓晋的政权,田氏以客卿取得姜齐的政权,逐渐形成七雄局面。这反映了该时期(     
A.宗法制度彻底崩溃B.地域关系国家正在形成
C.诸侯势力逐渐衰落D.上下尊卑观念日益淡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分封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B.宗法制中的血缘观念并不牢靠
C.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盟约关系直接涉及利益更可靠
6 . 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外,“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包含着对旧有势力的变相承认B.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C.将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D.表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7 . 下图为陕西郿县礼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鼎上铭文记载,西周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叮嘱盂“勿废朕令(命)”。这可以用于研究(     
A.西周的政治制度B.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奴隶制度的形成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8 . 《国语·周语》记召公谏周厉王:“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聘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商周时期(     
A.朝堂民主集议的程序B.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D.王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


说明:

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

筛选进化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

几率优选型的特点是: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何成刚《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吟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