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史记》以“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首创《循吏列传》。据统计,共19部官修正史设《循吏传》,其传名、入传标准及内容特点亦有变化。

传名成书时代“循吏”概况
《汉书·循吏传》东汉以地方官“二千石”为限,以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定、朝野称赞等为主要标准,成为后世正史《循吏传》的书写范本。
《后汉书·循吏传》南朝宋详述传主先辈政绩,并设附传,记传主兄弟子侄中的任官之人。
《晋书·良吏传》唐代12人,多以清廉、守正、重义之品质著称。
《旧唐书·良吏传》五代正传41人、附传13人,所附皆为循吏之家族成员,入传者多巡行或外放地方的监察官,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
《宋史·循吏传》元代入选者必须长期任职地方,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
《明史·循吏传》清代除“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外,还记录了大量民众“乞求留任”的官吏。

——据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循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2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遂宁市、眉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两汉时期,里内一般设有里社,人们通过社祭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祛病消灾,社祭时乡里之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作为福佑一社百姓的社神,更是受到乡里民众的普遍信俸和虔诚祭祀。这反映了汉代里社(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②加速了儒家思想正统化
③受封建小农经济影响④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03-27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中央官僚集权制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在皇帝之下,内阁、省、县的垂直行政系统按照法律和惯例有专门化和职能划分的特点。垂直的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负责监督各级官吏,以保证政令的执行。不受阶级和财产限制、在科举制基础上建立的官员升迁系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对维系中国官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操作层面上,这样的官僚制度,与按职能分层、各司其责的现代政府制度并不构成严重冲突。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巨大创新精神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各个领域。帝制的瓦解和王权的崩溃,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国初年国会的建立、现代政党政治的初步展开,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化的起步。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人提供了激励变革的新世界观。民国初年大批报纸创刊,一时全国报纸达500种,北京一地就有大小50多种,就连地处偏僻的四川也有23家报纸。在20世纪初发展工业的基础上,新式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有了迅速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材料三   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削弱和打击了当时的封建残余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封建主义的“恩赐官职制”或者资产阶级的“政党分赃制”会导致无功受禄、营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影响对有用人才的选拔,影响政府机关效能的发挥。而考试录用制有助于避免这方面的弊病,使下层文官也能得到升迁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政府机构的效能。即使内阁更替,也不至于造成行政工作的中断,因而在英国常任文官制度被称为“第二政府”或“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摘编自杨海坤《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中央官僚集权制度的“理性色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为社会制度变革创造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主要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2024-03-26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4 . 如表描述了古代中国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文书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     
朝代主要种类
秦代“制”(重大命令)和“诏”(一般命令)
汉代策书、制书、诏书、戒书、诏记(皇帝亲笔书写)
唐代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论事敕书、敕旨、敕牒,还有皇太子的“令”和亲王、公主的“教”
明清(在以前基础上)增加了“谕旨”;雍正年间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
A.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体现了文书行政管理的严密
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
2024-03-26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5 . 皇帝颁布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 臣子被要求无条件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诏书,即“谨奉诏”。臣子“奉诏不敬”、“奉诏不谨”则是相关律令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不胜枚举。这说明汉代(     
A.专制集权遭到严重破坏B.皇帝力图维护君权至上
C.实现了控制臣子的目的D.以法家思想治国的趋势
6 . 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 台谏可以否决; 君主有过失, 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 要依“道”而行。这些做法(  )
A.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避免了决策上的失误
C.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D.提高了皇帝个人修养
2024-03-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西汉中后期,一旦幼帝即位、太后临朝,必会造成外戚一家独大的情况。汉武帝原本设想的内外朝权力相互制衡以固皇权的结构完全破碎,外戚制度赋予辅政外戚的权力远远高于丞相和宗室诸王,功臣和宗室的势力严重衰退。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西汉政治体制弊端凸显B.专制主义皇权得到强化
C.相权得到强化威胁皇权D.汉初分封有一定合理性
2024-03-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御批,大都亲躬力行,十分详细具体,而且数量众多。至嘉庆以后,《南屋述闻》记载:“若寻常安折之批‘朕安’等字者,章京蘸殊敬书,以代御笔。”皇帝“批文件”,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外,都是批“览”“知道了”“该部知道”之类的话。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清朝(     
A.中枢机构日益完善B.君主权力日益弱化
C.封建制度基本成熟D.封建统治日趋衰落
9 .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中的长官下属有“属官”“又属官”,前者职能非必与长官相关,后者多双重管理;而《唐书·职官志》记载中的长、属官,皆为履行机构职能所需而分工,科层井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行政运行机制的变革B.官修史书体例的不同
C.官僚机构的急剧膨胀D.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唐、元两朝御史台官员对照表(部分)反映出(       

朝代

官员

唐代

元代

员数

品秩

员数

品秩

御史大夫

1

正三品

2

从一品

御史中丞

2

正四品下

2

正二品

治书待御史

2

正三品

监察侍御

15

正八品下

32

正七品

A.唐朝官僚廉洁高效B.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向严密
C.元朝行政效率低下D.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完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