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前夜,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以下,有过汉晋更革、唐宋更革,但那都是在农耕文明——君主集权政治大格局内部的调整。中国历史上突破上述格局、以工业文明——民主政治为目标的大更革,在清末民初方得以展开,而明代及清代前中期恰值这一大转折的前夜。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降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主旨,用明清(1840年以前)相关史实对“袭常与新变”这一主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要局限于文化方面。)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一些思想和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下表

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阁制上计制《唐律疏议》《大明律》
察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刺史制西域都护府和亲政策
土司制租庸调制秦半两两税法里甲制常平仓制度编户齐民

——整理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家治理”提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表中的历史概念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合理,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24-01-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世界国家治理模式可以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古代西方国家的“良法之治”到“权力制约”治理模式,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之治”,有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需要根据所处的治理环境选择或创立有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建构》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个国家某一阶段治理模式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国家治理模式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都,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路,邓小南倡导的“活”的制度史即为其中代表。所谓“活”的制度史,按照邓小南定义,是指“一种从现实出发,注重发展变迁、注重相互关系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理路,“不再拘泥于典章的梳理,转而同时注意其功能与效用,注重动态的实施方式与运作过程”。“活”的制度则依附于现实政治而生,变动不居。关于此邓小南提示了两个视角。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她认为,“官僚政治制度不等于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这里的“过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其二,作为“关系”的制度史。“所谓‘关系’,既包括一制度与它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

材料

先秦时期分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禹刑》、贡赋、为户籍相伍、《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商鞅变法
封建时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计制、察举制、台谏合一、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唐律疏议》、《吕氏乡约》、宣政院、汉倭奴国王金印、租庸调制、乡里制、鸠杖
近代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三三制、戊戌变法、《奏定学堂章程》、《公务员任用法》、法币改革、协定关税
现代时期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题并自拟论题,阐述该主题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要有结论)
7 . [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对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请以“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特点

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
治国思想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
治理难度大
治理经验丰富
治理成就世所罕见

——摘编自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因袭)者也……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因袭)者也……爱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各个朝代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官僚的选任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这些共性问题,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底层原因。

——整理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中国古代制度有其继承性或延续性。阅读材料一、二、结合秦汉至唐宋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变迁与“理乱兴衰”的关系,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