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2022-09-07更新 | 725次组卷 | 43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
2 . 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     
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
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 . 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规
A.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B.杜绝了官场腐败现象发生
C.完善了权力监督制度体系D.有利于秦汉践行主流思想
4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0-07-19更新 | 795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监四年,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年,梁武帝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南朝选官制度的调整(     
A.废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特权B.体现出贵族政治的特色
C.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
6 . 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
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
7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阶段学情反馈历史试题
9 . 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