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3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约束B.都将选官范固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孝廉作为选官标准
2021-11-05更新 | 348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3)材料三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3-03-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8 . 刘秀复兴汉室,其统治时期,经济繁荣的措施是
①加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严禁外戚干政   ③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④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官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0·江西南昌·二模
9 .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2020-07-07更新 | 204次组卷 | 2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