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2022-11-27更新 | 3266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2 .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3 . 西周时,周天子实行封土赐民之制,出现一批世卿大族。战国时,诸侯国君按大臣官职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材料反映的现象(     
A.适应了社会转型B.使得国君权力分散走低
C.维护了周王权威D.加强了世卿大族的权势
2022-12-03更新 | 37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期末综合练习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0-07-19更新 | 795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
6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不可能为官僚政治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相反还对中央集权产生离心力量,于是变革势在必行。”变革上述“格局”的选官制度形成于
A.两汉时期B.曹魏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行”,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功绩。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关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中设监御史监察地方B.秦始皇设丞相监察百官
C.汉武帝时的“州”是监察区划而非行政区划D.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8 . 汉朝时,士人学习经术文法,在具备了基本知识和舆论好评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考试之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实际行政能力B.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C.禁止官员任人唯亲D.实现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9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江阴南菁高中高一上周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