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说道:“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从而他主张在民族关系方面“深达理源”“持盈知足”。这一民族观(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B.体现了狭隘的华夷观
C.否定了前朝的民族政策D.源于民族交往的实践
2 .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08更新 | 341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寿彝指出:“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翁独健将古代民族关系的本质总结为“各民族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朴政君《近四十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医方主要源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为宋朝官修方书,《圣济总录》是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医学全书。这表明当时(     
A.中医药在西北边疆普遍流行B.西夏社会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C.西夏实现了本民族的封建化D.西北地区与内地交流较为深入
5 . 下面是《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由此可推知(     
A.朝代变迁决定民族国家认同B.古代少数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唐代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D.国家统一利于推动民族友好交融
2023-09-10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与统治北非的阿拉伯帝国存在直接交往,少数中国人沿“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南岸,从那里南下,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从那时起,非洲艺术开始出现在唐朝皇宫里,甚至敦煌壁画中也有描绘非洲黑人的形象出现,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钱币则在埃及、肯尼亚、桑给巴尔等地多有发现。宋朝时,中非人员及物产交流日益深入,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内陆国家和地区。宋代出版的书籍如《诸蕃志》《岭外代答》等,对非洲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均有详细的记载,

——摘编自杨天林《古代文明史》

材料二   唐宋时期,中国的船舶直航波斯湾和红海,为中非直接交往创造了条件。经过“贞观之治”,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加之造船技术进步,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唐朝时,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换乘阿拉伯商船进行中转。由于宋代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水密隔舱等造船技术的发展,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由此开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横越印度洋的航线。

——摘编自乔志霞《中国古代航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船舶能够直航西亚、东非的原因。
2023-09-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023-09-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①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②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④“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B.西汉C.北宋D.清代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请将材料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写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①元朝;②清朝;③唐朝B.①清朝;②元朝;③唐朝
C.①汉朝;②清朝;③唐朝D.①唐朝;②清朝;③汉朝
2023-09-0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