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民族语言迅速传播与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从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所组成,相反,而是由全体公民结成的统一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这项法令规定了有关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当它对工业家的专权独断加以一种不管怎样轻的限制时,它就在这样一条路上走出了第一步:路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绝对放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该法令的名称,试分析法令为何对“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做出明确规定?

材料三 美国是最早开展社区组织工作的西方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关于社区的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有《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是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的,通常包含董事会、执行总裁、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杨浩勃《美国社区管理模式对深圳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并指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之于英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之于美国的意义一样,为了达到“公信”于欧洲和世界并确立自己经济基础的目的,当然也有为了区别于所谓“旧制度”的考量,法国需要一部体系化的法典来“公示”自己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于是,1804年,这部法典应运而生了。

—摘自毛皓强《试论法典编幕进路中的“进步一扩张”倾向—以“拿破仑法典”战争为例》

材料二   1806年,马克思的故乡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成为拿破仑治下莱茵邦联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控制莱茵兰地区,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使当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这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关注点从政治转向经济,开始关注经济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

—摘编自冯英子《拿破仑对莱茵兰地区的统治与马克思思想的萌发》

材料三 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转型分前后两个时段(1618-1800年和1800-1918年)。前一时段以获得经济赔偿为目的,赔款主要由战败国的王室承担,多以真金白银的现金形式为主,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英荷战争《威斯敏斯特和约》(1674年)等规定的赔款。拿破仑战争后期的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及一战德国赔款主要是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而战败国则以金融手段还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战胜国根据政治目的放弃或少要赔款的情况……首先,战争赔款给一些人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加剧了国民负担;其次,19世纪后,由于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使战争赔款对战胜国的益处远不如前,欧洲战争赔款的经济意义减弱,政治影响增强,索要战争赔款成为对待敌国的一种惩罚;最后,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关系,也激化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复仇意识。

—摘编自贾浩《近代欧洲战争赔款的转型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应运而生的法典”的名称,并阐释其是如何“公示”法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在莱茵地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影响,概括马克思为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发生的转型并分析推动这种转型的因素。从反思教训的角度,指出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转型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交市,裴矩掌其事。四年,帝将巡河右,先令矩赴敦煌,矩知帝勤远略,遣使说高昌王及伊吾吐屯设,啖以厚利,导使入朝。明年西巡,次燕支山(张掖附近),高昌王、伊吾设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伊吾设献西城数千里之地,六年,置伊吾郡,使薛世雄城之。

——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二   一部从中世纪迈向近代的世界历史,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王权被看作为国家的标志与象征,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西欧一些民族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认为祖国是所有公民为着共同利益组成的结合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要用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经营西域的手段,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并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并从民族和民主角度分析16到19世纪西欧国家的发展趋势。
2024-05-05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3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1919英国和美国强烈要求《凡尔赛和约》不能只用法语,必须用英、法两种语言签署。迫于形势,法国最终同意。这是欧洲第一次用英语签订国际条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建立“法语(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法国政府成立“保卫和推广法语高级委员会”、设立“国际法语日”等,传播和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扩大法语世界影响力。

——据汤晓燕《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14-20世纪法语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并分析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2024-05-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西荷和约》等条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民族国家继承和包涵了王朝国家的国家主权,因而它首先就是主权国家。拥有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说明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14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对抗教皇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对法国后世国家形态演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荷条约》等条约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及其这一体系形成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意义。
(3)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
2024-02-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2024-02-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对发现了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织锦绚丽的色彩、激扬的文字和祥瑞的意蕴,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出土五星织锦的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五星织锦护臂由皇家官府(织室)专门织造的,最终却出现在西域地区的汉代墓葬中,表明古代精绝国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摘编自《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小记》

材料二: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这主要表现在每个民族都在执著地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增进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这种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均还属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与王朝国家相比,这种近代民族国家更加统一与完整。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国际法建立在欧洲文明基础之上,作为欧洲区域法诞生,且与其他非欧洲文明的国际法律规则并存。随着欧洲国家的武力和殖民扩展,欧洲的国际法扩展到全世界,其他文明的国际法律规则随之消亡。20世纪后国际法的主权及平等原则在全球得到真正体现,普适性要素不断增加,成为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唯一国际法律规则,国际法共同体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蜀锦织造的劳作方式、工具与地位。并以民族关系视野下的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阐述汉朝“西域精绝国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的原因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路径和表现。
(3)阅读材料三,概括国际法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阐述二战后“国际法的主权及平等原则在全球得到真正体现”的重要成果。
2024-01-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通幅纵168.7厘来,横380.2厘米,全图完全用中文标注地名。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包括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此外,还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例如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主图采用了16世纪世界地图编绘时流行的椭圆投影,大洲轮廓与实际海陆轮廓基本一致,但中国、美洲的经度误差较大,并且改变了欧洲以本初子午线置于地图中央的传统,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迎合了当时中国“天下中心”的观念。图中的中国部分,主要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以及《广舆图》《古今形胜之图》等中国地图。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图文天下——明清舆地学要籍》等

材料二   对于中世纪前期的法国人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它们都是《圣经》所使用的语言。相比之下,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的法语,只是一个小的支流,属于方言土语。1330年,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法国在路易十四之后发展成为欧洲强权,18世纪欧洲各国贵族也欣赏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法语变成欧洲各国的宫廷语言。如1714年《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为主。

——摘编自陈文海《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国家——法国中世纪后期语言文化的民族化进程探析》

材料三   二战后,法国追随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新中国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1954年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了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中法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1963年,正值中法两国核武器试验最关键的时候,《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共同声明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签署,这加速了两国接触。同时,毛泽东多次强调争取“间接同盟军”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他的中间地带思想。19641月,中法发布联合公报建交。

——摘编自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坤舆万国全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图具备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法语的“民族化进程”,并分析法语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两国由敌对到建交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法建交对新中国外交局面的意义。
2023-12-23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24届12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契丹处于唐与突厥两强之间,地处要害。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唐与契丹和亲四次。武则天时期,契丹大贺氏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契丹降后突厥。开元三年(715)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以后突厥汗国默啜势衰,率部附唐。开元五年(717年),李失活入唐朝拜,表其诚心,玄宗遂以杨元嗣之女永乐公主赐之。

——摘编自朱诚如《辽宁通史》等

材料二   在拿破仑发动大规模征服西欧的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特别是在封建贵族领主割据的情况下,国王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戴。中世纪西欧有一句谚语,“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民众对国王没有直接效忠的义务。欧洲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几个教派,当时人们对同一教派的认同,超过对国王的认同。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它们各自分道扬镳,使他的个人神化主义的假定无法实现”。

——摘编自丁冬汉《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逻辑》

材料三   民族地区的治理直接关系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升民族地区治理水平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冉欢、李桂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提炼唐与契丹关系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拿破仑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的”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提升民族地区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2023-12-1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法国的扩张主义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

——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结合所学,扼要解释材料一中“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

材料二: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时,法兰西王国要求与其他国家一起以同等身份加入会议。……各国代表相信,旧的欧洲体系一直是稳定的,并且基本符合人类对法律和自由的要求。因此,参加会议各国的意图不是重建新秩序,而是恢复旧体系。……除包括法兰西王国在内的八个大国外,其他国家的一百多位全权代表无事可做。最后,八国尽管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作为大会条约的总约,但自始至终没有召开过正式大会。

——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欧洲外交史1815-1914》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维也纳会议的特征,指出维也纳体系对19世纪国际治理的影响。写出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的标志。

材料三:2023年10月18日一份关于谴责所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的提案,包括哈马斯对恐怖袭击的行为,并呼吁实行人道主义暂时停火,最终被美国代表那只孤零零的手一票否决。这是国际社会的耻辱,更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耻辱。

——凤凰新闻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处理国际冲突的原则。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国际法进步的推动因素,上述材料说明当今国际法的实施还存在哪些局限性?
2023-11-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