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熙宁二年(1069年),京师雪寒,宋神宗下诏令:“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听于福田院额补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由诏令内容可以看出,宋代(     
A.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B.社会救济注重现实需求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D.强调普通百姓利益至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备荒之政,莫善于预备仓”,因而“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在预备仓的粮食发放问题上,朱元璋明确规定,凡遇岁饥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对于赈济迟缓、坐盗仓粮、瞒报灾情的渎职腐败现象,重惩不贷。明成祖即位后,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三月,河南登封县赈饥荒即“发预备仓谷”。明仁宗在位时,户部请以备储官麦贷民,仁宗训示“即赈之,何贷为”;听到民众缺食,仁宗遂打破部臣预闻的成规,令杨士奇即刻就地草诏。宣宗即位不久,山西盂县、山东济宁州、河南磁州将预备仓粮米借给饥民,俟秋成如数还官。

——摘编自王卫平、王宏旭《明代预备仓政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提出调节民食案,内容包括督令各县恢复积谷仓,由中央择粮食主产区设置“总储备仓”等。1933年10月,行政院又通过“官买积谷,以利农村案”。同月,蒋介石在南昌召集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由行政院命内政部、实业部及各省市认真办理。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地方原有旧制积谷仓库,应立即恢复或改组。在粮食储备数量上,规定县仓应陆续积谷至10000石以上;区仓储备数量应在1000石以上,乡仓应在500石以上。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概括明朝前期储粮备荒制度的特点。
(2)指出国民政府重建粮食储备体系的背景,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国民政府仓储计划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前期,国家有一套报灾、勘灾、赈济的法定程序,由受灾地的省、府、州、县官员组织实施,其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都是县官。县官作为直接面对民众的“父母官”,在本地受灾时,有责任上报灾情,并组织当地官民对灾民进行放粮、救护等赈济活动。虽然法定的救灾体制对一些原则性的程序有明文规定,但由于官民从未受到具体的实际操作程序的指导,救灾体制的组织化程度低下,再加上各地及灾害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救灾的具体实施效果缺乏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官员的个人素质及能力。如果县官的责任心差或能力低下,以及品质恶劣等,就会使当地救灾不力,甚至加重灾害,使灾民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救济,还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害。

——摘编自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政府赈灾的特点,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救灾不力”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乾隆六年,全国在册人口总数达1.4亿,此后,每年保持着高增长率。乾隆八年,清政府规定:“外洋货船带米一万石以上者,免其船货税银十分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之三。”这反映了(       
A.海禁政策日渐松弛B.清廷关注民生问题
C.对外贸易出现逆差D.官营商业持续发展
6 . 北宋仁宗时,京城谷物价格过高,朝廷利用常平司的米来平抑价格,救济贫民。在地方设置的转运司是负责税赋的机构,而在灾害发生时它也是发放粮食和钱财的机构,负责赈贷事宜。这反映了北宋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C.救济方式的多样化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7 .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供应朝廷B.平抑市场物价C.赈灾救济D.地方政府开支
2021-08-31更新 | 502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