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国际视城中“共同富裕”目标(追求)的相关表达(部分)

相关表达话语提出者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英]边沁
(1748—1832)
和我们自己个人的完满发展比较起来,我们必须更加注意去改善我们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的这个社会有机体[英]萧伯纳
(1856—1950)
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服务,即没有任何阶级、种族、性别与宗教等差别的社会福利服务,可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促进和提高全社会走向社会协调的态度与行为[英]蒂特马斯
(1907—1973)
(理想社会)在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较少的职业劳动和较多的个人劳动的情况下增加社会富裕;通过更健康的环境、更少的恐惧、更人道的劳动环境和更多的个人支配的时间改善全社会的生活质量联邦德国社会民 主党(1989年《柏
林纲领》)

——整理自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

(1)根据材料,概括上述话语中“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为主导建立的、自上而下地控制乡村社会的制度,其目标在于控制民众的人身与物质财富、保持王朝国家的统治秩序。就其基本结构而言,乡里制度由乡、里、邻等县级政权以下、不同层级的地域性管理单元组成。里是基本的基层行政管理和赋役征发单元,邻是最基层的治安监控单元;在儒家学说理想的设计中,比邻而居的五家民户可相互伺察,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赏罚相延及。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实现其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性安排,历代王朝均通过不同形式的乡里控制制度,实现对乡村民户不同程度的人身控制。乡里制度也是王朝国家政治控制权力在县级政权以下的延伸。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历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自部落时代以来,英国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就享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王权在地方上既无完善的官僚体系,也不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是通过逐渐形成的普通法,接受地方上各种事务的诉讼, 来实现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普通法所体现的权利对地方社会而言,又表现为地方权利,即在地方社会中呈现出自治这一特色,这就为地方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种地方自治一方面使社区的居民可以依照当地的习俗与习惯来处理社区共同体内发生的事务; 另一方面则限制国王与国家的权力,使国王不能随意依据自己的意志处理问题。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奠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摘编自陈日华《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体系形成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与中古时期英国地方自治的不同之处。
2024-03-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社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4 . 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D.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英美国家在社区治理中的行为

19世纪末到1930年大萧条时期到二战前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
社区治理主题社区睦邻运动社区救助社区发展社区复兴
国家行为基本没有有限介入积极干预后撤
主要行动主体社区组织美国:国家救济
英国:社会自助
国家十社区发展公司非政府组织十国家
国家行为哲学古典自由主义美国:向凯恩斯主义求助
英国:仍以自由主义为主
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社会哲学传统自由主义

——摘编自吴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


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英美国家社区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区治理往往引入企业管理方法,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这些私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商业和工业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社区的房产价值和品质也得以提升。这体现出美国(     
A.市场对社区治理具有主导作用B.社区治理呈现出市场化的特点
C.多元合作的治理体系已经形成D.三权分立模式向基层社会渗透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而且也成为乡村稳定的基本。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主体在资源占有、话语权方面的差异使得政府的同一政策不可能对所有群体形成相同效应。在宋代,县衙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甲制度实施后,都保成为宋代乡村官方治理中重要一环。宋代宗族组织的行政化和组织化使其在乡村拥有一定影响力,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他们在宗族复兴、乡约治理、慈善救济、兴学教化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材料二   乡镇是美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州或县没有办法提供完全的公共服务,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凡涉及该地区公共利益的一切议案都须经过全体公民的投票表决来确定和实施,包括建设道路、学校、商场、济贫院、公共卫生等,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治模式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乡治模式与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美乡村治理的共同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年,孔子大力倡导的仁义使儒家慈善思想内涵逐渐丰富。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儒者大都重义轻利,不言名利,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及至唐宋,韩愈、张载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使儒家的慈善伦理得到进一步扩充。孔孟儒学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就是通过主张君主惠民,实施仁政,从而进一步丰富儒家慈善观的。儒家大同思想也使许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不断地致力于济贫弱、助危困的社会慈善活动。《礼记》《周礼》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也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其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

——摘编自周秋光《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并不否认情感在慈善行为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真正的慈善行为是排除功利且完全出于责任而产生的。康德认为国家性慈善活动是完全义务性的,且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完全的、积极的、外在的义务。康德认为慈善事业不必设立过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得到的只有虚伪与暴力。康德也十分在乎受助者的尊严,提倡设立慈善机构等中介用以减轻施惠者和受助者在心理和人格方面不平等的设定,以人为目的的举动才是真正的、非功利性的慈善,才是道德至善的体现。

——摘编自范杨《利己、利他与慈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儒家慈善思想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文化语境中康德慈善思想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近代德国慈善思想的启示。
9 . 如表是1495~1785年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户籍管理(     
年份大事记(节选)
1495年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致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完善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司法控制D.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10 .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史实结论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1946年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